?
木制品花費最大
一般家裝所用的木制品有地板、木門、門框、現場定制家具、廚房櫥柜及各類木線、地格柵等,約占整個家裝費用的30%。如果采用木質吊頂、墻裙、樓梯、衣帽間等裝飾,比例會更高。同時,木制品制作的技術含量也最大,是容易出質量問題的地方,換句話說,裝修的施工質量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木制品的質量。
容易讓家裝工程“破相”
木制品關系到家裝工程的“面子”,可這“面子”卻也最容易“破相”。在使用中容易發生變形、開裂、起彎、出現瓦片狀等質量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主要有:
干燥處理不到位。木材干燥處理是一項復雜的工藝,處理得好與壞,對木制品質量影響頗大。一般優質的木制品都先經過較長時間的自然干燥,然后再進行人工的除濕干燥。不同質的木材干燥工藝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沒有先進的設備,較大的場所和熟練的操作技術,即使經過干燥處理,最終還是會出現上述質量問題的。
木制品受水分侵蝕。經過干燥處理的木制品,如果封閉不全,受水分侵蝕后,就會膨脹,因此木制品未油漆前不要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過長。鋪設地板時,要注意底部防潮處理。
材質瑕疵。一般為蟲蛀、雙色、變質、裂紋,較容易發生于木材的中心及邊緣。
專家調查,問題多多
上海市消費者協會曾就家裝木制品中最主要的實木地板市場做調查,結果發現,在22家實木地板經銷企業(包括建材裝飾專業市場)銷售的68種產品中,仍有部分嚴重存在明標樹種與實際樹種不符、樹種標識不規范和物理性能不符合質量要求等問題。
可見,木制品仍是問題多多。
問題一:名不副實
主要表現為產品明示樹種與實際樹種不符,及明示樹種標識不夠規范。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以一般木材冒充高檔木材,如把山攬木稱為“黃檀”,樺木稱為“櫻桃木”或“楓木”,木莢豆稱為“花梨木”等;二是隨意編造木材名稱,誤導消費者。例如把鐵木稱為“紫金柚”,印茄木稱為“金柚木”,四籽木稱為“龍檀香”等。
問題二:混淆產地
購買時,推銷員信誓旦旦,并出示外文文件,保證家具是泰國柚木實木;買回家后,請權威部門鑒定,卻被判定“不屬泰柚,而是產自非洲熱帶人工林的柚木木材。”這樣的事已不是個別消費者的個別遭遇了?;煜静漠a地,是一些商家自抬身價的慣招。
如果你到多家家具商場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些廠商在柚木產地的標法上五花八門。幾乎是相同的材質,相同的色澤花紋,有的標泰國柚木,有的標緬甸柚木,有的標南美柚木,有的標尼日利亞柚木;有的干脆不標明產地,只標斑柚、柚檀木;還有標金絲柚木、柚木王的。甚至連一些柚木夾板、中密度仿柚木材做的家具也混稱柚木家具。不同的木材品種,有不同的價格;相同的品種,不同的產地,價格落差也很大,可是家具的標價卻不相上下,幾乎都在18000元左右。
問題三:加工精度不夠“精”
加工精度是反映實木地板外形尺寸或允許偏差的重要物理指標,該項目指標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反映了企業的生產工藝水平。加工精度的檢測項目為長度、寬度、厚度的極限偏差及樟舌寬度。尤其是樟舌寬度負偏差超標,易導致鋪設后地板縫隙過大及松動,影響鋪設質量。
問題四:含水率總是“水不清”
根據現行國家標準gb/t15036-1994的規定,含水率應在8%-13%之間。部分樣品含水率超標,最大實測值為17.2%。通常實木地板的含水率處于動態,實木地板中的水分與環境中的水分不斷交換,含水率接近使用地區平均含水率的,則實木地板的幾何尺寸易穩定;含水率過高或過低,在環境濕度變化的情況下,地板的幾何尺寸易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地板開裂、翹曲、變形等現象的產生。
選購木制品,堅持“五看”
要選放心的木制品,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到工廠實地去看看,一般正規企業的產品質量比較有保障。當無法做到這一點時,消費者應堅持“五看”:
一看色質、紋理是否清晰;二看是否有蟲蛀、裂縫修補痕跡;三看加工精度,兩頭厚度、寬度尺寸是否一致,側看、手摸,平面是否平整;四看木材含水率是否達到標準,可索要相關檢驗報告;五看油漆種類是否符合木質要求(油性和非油性木材所用油漆的材料工藝是不同的)。
不選貴的,只選合適的
木材在用途方面各有差異,沒有一種木材可以適合做各種木制品的原材料。因此,在選用木材時必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樹種、性質和用途。
這三個因素是相互聯系的,所以選材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采用樹種到性質到用途的方式。即根據樹種的木材性質判斷木材的合理用途。另一種是采用用途到性質到樹種的方式。即從用途出發,選擇符合要求的樹種,我們工廠在生產實木地板、木門、木線條、樓梯、定制家具的過程中,都是采用這種方式來選材的。比如,選擇實木地板,就要選擇變形小、承重力較高、耐腐蝕的材料;制作家具就要選擇切削面光滑、膠接涂漆著色較容易的材料。而在家庭裝修中,消費者選擇木制品可根據個人需要或喜好,從經濟、美觀等方面去考慮,而無需對木材之間的優劣進行對比,貴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合適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