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標排污的企業占監測總數近四成之多,多個大型國企在排污“黑名單”中現身——環保部日前公布的《2009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及污水處理廠全年監測超標企業名單》,刺激著關注環保的人們的神經。從這份環保“黑名單”上,我們能讀出的不僅是部分國企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有恃無恐的傲慢,以及環境保護的艱難和無奈,更有其背后深藏的發展方式轉型之憂。
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享有國家財政資金投資、行業準入、自然資源配置等多種優惠條件,理應是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在引領行業健康發展、推進國家戰略目標實現方面做出表率。在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兩型社會”、倡導低碳環保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今天,還有部分國企肆無忌憚“瘋狂”排污,除了自恃財大氣粗和處罰不力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的管理思路沒有轉變,還沒有自覺地轉到依靠創新驅動、堅持環境友好型發展的軌道上來。
相比一貫被貼上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標簽的民營中小企業,資金雄厚、設備先進的國企,在污染治理的技術或資金等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大企業尚且“環保不力”,惶論其他?另外,這些曝光的國企往往也是行業或地方產業的巨頭和領導者,它們的做法所產生的不良示范效應也會很大。
同時,中西部地區漸成排污主力已是不爭的事實,從公布的情況看,排污大戶多數在中西部地區。下屬如中電投的超標排放企業分屬內蒙古自治區和貴州等地,西山煤電(集團)則位于山西。已申報“兩型社會”試點的湖南、湖北有多家企業現身黑名單則像一個黑色幽默。人們不禁要問: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還要走多遠?產業轉移中的污染轉移現象如何避免?這些地區的發展轉型目標又要如何實現?
資源和環境壓力的增大,使得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生產模式難以為繼。創新驅動、清潔生產不僅是全球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們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透過這份環保黑名單,我們感覺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