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經過了環評,收過了排污費,那么在環保局來說,環境就不會有問題的了,剩下的事情,是大家都要習慣,聞臭氣,喝臭水,“習慣了不就沒事了”。
超聲波
新聞里有越來越多的環境事件,但規律性的是,在環保部門看來,環境事件基本上就是沒有。
云南曲靖鉻渣事件應是抓了個正著,但從9月4日曲靖市政府發布的情況看,珠江水質未受影響,蔬菜生產和當地飲用水未被污染,廢渣非法傾倒無故意隱瞞。按照這個說法,非法傾倒鉻渣甚至夠不上一個事件,而只能算是存在非法傾倒的現象。環保部門盡管承認監管有不到位的情況,但鉻渣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主要水體污染,過度反應是不應該的,這就難怪他們下步要爭取環保部對曲靖工業建設項目區域限批的早日解禁。
這幾天又有報道福建寧德閩江流域大面積死魚,8月27日至9月3日,死魚涉及9000箱左右,損失約1.5億元。寧德官方表示,初步檢測,該水域并無污染,只是江水溶氧量不足。于是死魚就不知能不能算環境事件了,可能是水質問題,但也可能是養魚太多啊。政府表示要“引導民眾科學、有序養魚”,暗示死魚跟養魚不科學、不有序有關。另外,政府給漁民每網箱100元的補貼,這不是用于彌補損失,而是用于將網箱拖至指定地點深埋。不是環境事件,損失是要自擔的。同時,政府表示要“適度開閘放水”,加快水流,增加溶氧量,甚至要算一個德政。
河南舞陽市,有一個“金大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制造噪聲、煙塵和水污染,令當地村民忍無可忍。找到舞陽市環保局局長張俊明,無論記者問什么,這位局長除了“你去問環境監察大隊”之外,一言不發。環境監察大隊,正是環保局下屬單位,此時可供局長裝傻充愣之用。副局長吳國語說,“金大地”歸監察大隊的趙隊長管,除了他領著,誰都進不了“金大地”的門。而趙隊長則絕不露面。這是中新社記者的采訪經歷。局長裝傻,副局長裝熊,執法隊長縮頭不見,這就是環保局對環境污染的態度。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居民舉報當地聯邦制藥有限公司偷排廢水進入黃河灌渠,當地農民反映該公司下屬企業排放臭氣臭水。《法制日報》記者在當地采訪,該市環保局表示,經監測,聯邦公司的水、氣、聲、渣均達標排放,沒有問題。而當地人說,“自打藥廠來了以后,我們就生活在惡臭、污水包圍的環境中”。村民與企業理論,公安會強行將人群驅散。有的村民向記者反映情況后一個多小時,記者聯系深入采訪時就變了主意,“你還是去別的地方吧”。民眾到政府部門告狀,往往被訓斥:“有味,還能咋的,又熏不死人,習慣了不就沒事了。”這里,環保局不是裝傻和龜縮,而是勇往直前了,一方面給企業蓋“排放達標”的合格章,一方面訓斥民眾不養成挨熏的習慣。
上面4件事,都是9月5 日這一天看到的新聞,放在各網站的首頁,既可見環境問題之多,又似乎可以說明環境問題何以會越來越多。環保部門不是沒有權力的,沒有環評,你想上個項目,門都沒有;不交名目繁多的排污費,你想開門,屬于妄想。然而,環境是不是就要好些了呢?
鉻渣非法傾倒了數千噸,環保局會表示問題不大,影響很有限。江里死了魚,地方政府會說“無污染”,這自然就跟環境無關了。民眾反映不堪忍受污染了,環保局可以裝傻充愣不出頭,或者監測成“排放達標”。既然經過了環評,收過了排污費,那么在環保局來說,環境就不會有問題的了,剩下的事情,是大家都要習慣,聞臭氣,喝臭水,“習慣了不就沒事了”。
這就是我們某些地方的環境現實,如同別的社會事務一樣,并非沒有權力去管轄,而是管轄無非是“收費蓋章”。似乎孝敬了權力,就沒有什么不合格的,如果有什么麻煩,權力會為你“驅散”。這也是一種秩序。可怕的秩序。
□時事評論員 劉洪波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