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22個清潔生產的“排頭兵”
本報訊記者郝婧羽、通訊員鐘奇振報道:廣東拿下“萬元gdp能耗最低”的全國冠軍,這不但包括了對能源使用的控制,還包括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對污染物排放的削減。在環保領域里,這有一個專業名詞:清潔生產。在廣東,有22個清潔生產的“排頭兵”。
一年前,廣東有22家企業通過了廣東省經貿委、科技廳、環保局組織的清潔生產聯合驗收,成為第一批被授牌的綠色企業。這22家企業累計投入清潔生產的資金是3.73億元,但實現的經濟效益每年就達到1.98億元。
專家介紹,這22家企業通過建立清潔生產管理系統,實現了對企業污染物的全過程控制,有效削減了污染物的排放。其中,有部分企業還實現了工業廢水或工業固廢的零排放。就連一直被認為是環境污染頑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也得到大幅的削減。
“排頭兵”之一的廣州市珠江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從1998年開始開展清潔生產工作,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目前在主要技術、經濟、環保指標等方面都處國內領先水平。
奧林巴斯(深圳)工業有限公司也是第一批通過清潔生產驗收的企業之一。該公司投入874萬元實施了7項清潔生產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達到了1988.3萬元。
廣東的許多企業就是這樣,一邊想辦法讓自己錢袋子鼓起來,一邊不惜重金追求節能降耗,因為這些企業知道,只有實現可循環經濟,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以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三統一”。
?。ê罘f/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