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世界石油價格在上漲到一定程度后,將會穩定在每桶63~65美元。此外,國家間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到2030年,這一交易的價格將達每噸15歐元,并主要在歐洲國家間進行。”這是德國經濟技術部一項有關“2030年前世界和德國能源市場”的最新預測結果。它表明,25年后的世界能源狀況并非如人們想像的那樣悲觀。而且,以德國為例,這項研究得出了一個與很多國際預測結果大相徑庭的結論: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提高,并不必然帶來能源消耗量的增長,相反會出現減少;而且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一定必然增長。
在近日于青島舉辦的第二屆中德環境論壇上,德國經濟技術部能源政策司副司長哈特姆特·施奈德先生詳細闡述了這一預測研究。根據這項由德國經濟技術部委托科隆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和瑞士一家公司所進行的研究,在滿足“世界人口到2030年從今天的60億增加到80億”、“全球經濟總量每年增長3%”、“世界能源不會出現太大短缺”這三個前提框架的情況下,到2030年,世界對能源的需求將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一些門檻國家的石油需求量和消耗量將大幅增長。
但是,與這一世界總趨勢截然相反,德國的能源需求將不斷下降。預測表明,到2030年,德國的人口總數將從現在的8200萬下降到7900萬,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明顯;經濟增長率每年將達1.4%;就業增長不會出現在工業領域,而是集中在服務業。在這一總體框架下,研究認為:德國的能源需求到2030年將出現下降,雖然居民的居住面積將增加1/3,但熱能的使用將減少17%,這是因為使用了更加節省能源的房屋、電器、供熱設施。此外,能源消耗量在2015年前會繼續增長,但此后,由于配備了更先進的設備,能源消耗量將會下降。而且,在工業領域,能源使用效率將出現10%以上的顯著提高。
研究還預測,到2030年,德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將減少32%;德國的能源結構也將出現較大變化,傳統能源的消耗量將下降15%,而能源使用效率將每年提高2%??稍偕茉吹谋壤龑默F在的3%增加到11%。它和天然氣在未來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傳統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重要性將被日益淡化。
在自然資源方面,德國一直是一個貧瘠國家,依賴進口,如石油的進口比例占62%,天然氣進口比例竟高達80%。但在能源的使用率上,德國卻位居世界第二,是美國的兩倍,僅居日本之后。在1999年至2004年間,德國能源效率的提高每年都在1.7%以上。此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在發電領域的比例已占10%。在風能發電領域,德國已達到1.7萬兆瓦,位列世界第一。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德國已遙遙領先,目前已比1990年減少了19%,而且,德國認為,到2012年可以減少21%。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根據這項預測研究,除了煤炭等傳統能源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以外,目前很多國家正在大力發展的核能,也將在2030年完全退出德國能源市場。施奈德解釋道,在俄羅斯發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國就是否繼續使用核能展開了大討論,最后,施羅德政府作出了“退出使用核能”的政治決策。由于目前核能發電在德國依然舉足輕重,占總發電量的20%,因此在默克爾新政府上臺后,公眾又就“是否將核能的退出期限延長”進行了討論。目前,討論結果還無從知曉。不過,根據德國政府和核能企業已簽訂的協議,德國將在2020年前完全終止核能發電。
在能源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施奈德也特別強調,德國必須注意能源供應的經濟性和安全性。為此,必須注重能源的多樣性,以減少對某種單一能源的依賴,同時通過技術進步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當然也不應忽略節約的巨大潛能。(劉坤喆)
本報北京1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