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十年前,當何惠萍受邀組創香港環保促進會時,她熟知的是如何在醫療領域回饋社會。“環保是重負還是商機?”這是她最初的疑惑。十年后的今天,何慧萍已然在環保、企業和政府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環保是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如今,企業以慈善的方式回饋社會成為國際潮流。而在工商界和學術界創會者們的支持下,香港環保促進會(Green Council)作為首家為環保產品提供認證的公益團體,業已發展成為中國環境標簽產品認證計劃在香港地區的唯一授權機構。
于個人而言,少用一雙木筷即是環保;于企業而言,制造和供應怎樣的產品才是環保呢?何惠萍說,這就是他們的任務和目標:為關注環保的香港消費者分辨真正的環保產品。
回憶起世紀之交的香港,她說,雖然環保早已是全球性的趨勢,但大家對此卻“并不懂得真正的行動,因為任何行動都是有風險的”。
她指向桌上的一個紙杯,“這不是普通的紙杯,它是用竹葉做成的,清潔環保。但這種替代品卻并不為所有機構接受。”習慣的改變,個人需要勇氣,機構則得承擔風險。這種風險來自于采購預算是否合理應用,是否會有不期而遇的意外。究其原因,商家和消費者間缺少信任的紐帶。而他們,即是希望能連上彼此的信任,希望能以第三方獨立的姿態評估“貼上信任的標簽”。
然而今年5月,一份本年度全球城市生活素質評級榜單顯示,位列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在“全球最佳居住城市”的評選中卻僅排第71名,空氣污染和環保措施問題令人詬病。而對于環保產品的測評,更是不及世界其它地區。
早在1977年,德國就推出了全球首個環保標簽計劃——“藍天使”環保標簽計劃。亞洲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計劃,雖是屬于自愿參與性質,但卻得到了國家政府的積極支持。而中國國家環保局也于2003年9月成立環境認證中心,并輔以各省市千萬元免稅獎勵計劃。
“香港沒有標準局,只有各自的行業標準。”何惠萍認為,這是目前香港環保企業推廣的困難所在。沒有統一的標準,也不與國際接軌,“香港的環保產品的認可,既需要得到所有行業的認可,也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她說“香港標準”不易做,起初無人回應,最近兩年才得到發展壯大,目前才有70余家企業加入計劃。
至于目前火熱趨勢的環保產業,何惠萍則并不太樂觀。根據調查,香港屯門環保園雖“用心良苦”,卻設置了太高的標準,“兩年來三家企業進進出出”。她認為,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企業的推廣,必須獲得“自上而下”的推動力,“自由市場下基本原則是貨比三家,可這個初生行業卻必須得到政府應有的呵護”。(作者 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