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環保部門成企業最大負擔來源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兩年前一項由相關部門召集的企業非稅負擔情況抽樣調查顯示,環保部門成為企業負擔的最大來源。這個結果讓人有些錯愕,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環保部門的形象大體正面。人們獲得的更多信息,也大都是環保部門為公共利益孤軍奮戰的悲壯。
這個調查顛覆了人們的慣常思維。很遺憾,報道沒有提供更多信息,對于問題定性難以作出清晰判斷。但一般來說,負擔也需慎重理性分析。那些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其承受的環保負擔較重不僅可以理解,而且是必須的。問題在于,環保會否異化成壓榨企業的“尋租”工具?這種可能是存在的。只要某個部門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又未能受到相關機制、法規的嚴格制約,那么,無論其形象如何良好,無論其初衷看上去有如何利于社會公益,其在具體的實踐中依然難免成為魚肉社會的利器。道理并不復雜,現代政治所奉行的“總統是靠不住的”,以及“把權力關進籠子”,其背后的邏輯絕不是“好人”“清官”為基礎的道德倫理政治,而是現代法制。就此而言,形象良好的環保部門成為企業最大的負擔來源,考諸中國的現實場景,有其能夠理解的現實可能。
環保在當今日益受到重視,環保部門的作為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是自2005年起,環保部門連續掀起“環評風暴”,不僅使得環保這個一向被忽視的部門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走進人們視野,也使得環保以及環評的觀念,成為公眾廣為接受的現代理念。可以說,每一次“環評風暴”,都成為一次環保知識的普及以及對我們所處環境狀況的檢視。但環保工作以及“環評風暴”的強力推進,在重塑環保部門良好的社會形象的同時,也深刻折射了環保與現實中的發展觀以及部門和地區利益的沖突。環保常常不得不在各種利益考量和壓力之下,做出妥協與讓步。——這是環保工作在現時代的悲壯一面。
這種狀況,廣泛觸發了“環評風暴”是否虎頭蛇尾的社會懷疑。而更需引起注意的是,與悲壯形象如影隨形的,是其濃厚的人為和行政推進色彩,這使得“環評風暴”天然存在能否持續以及有可能被挪作他用的弊端。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就曾表示,行政手段有其自身的弱點,存在著不穩定性、階段性,甚至還有“尋租”的可能。此語堪為清醒者言。權力既可以為社會造福,維護社會公正,也可以用來魚肉社會、為一己以及部門利益謀私。環保部門成為企業負擔最大的來源,其間有無以環保為要挾的“尋租”,報道并未提及,我們不便妄下斷言。但從邏輯推演以及現實感受,此種情形并非絕無可能。
環保部門是否真的成為企業最大的負擔來源,定性判斷尚需更多調查數據的支持。但報道所透露的,即便國家認可的明碼標價的環評費用,也可能存在價格過高的嫌疑,則需各方進一步測算相關成本。至于是否要對環保對企業形成的負擔進行清理,理性的認識自然是,對那些不合理的負擔當然要堅決清理,而之于建立在科學測算之上的企業必須為環保所負擔的成本,則應堅持、堅決征收。畢竟,所有的政策對企業都有成本,關鍵是看這些成本是否合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