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4日電 香港中通社發表述評文章說,最近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環保呼聲不斷,香港特首曾蔭權13日發布的《施政報告》顯示,港府未來的環保政策,不但回應了近來的熱門話題,而且開始踏足“堡壘區”。
原文摘錄如下:
近兩個月來,香港大浪西灣、大嶼山鹿湖等地相繼發現開發項目蠶食或破壞環境的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對保護自然環境的擔憂和呼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也在政府網站上撰文,率先披露大嶼山鹿湖正遭受開發項目的破壞,公開疾呼“土地開發商正威脅香港的重大成就”。
曾蔭權13日發布的《施政報告》迅速回應了社會對環保的呼聲。他表示,香港擁有超過四萬公頃景色優美的土地,政府已就西灣、海下、白臘和鎖羅盆制訂發展審批地區草圖,而余下的50幅毗鄰郊野公園而尚未有法定規劃的土地,政府會將其納入郊野公園范圍,或透過法定規劃程序確立合適用途,以照顧保育和社會發展需要。
讓人關注的是,港府還計劃挺進香港環保的“堡壘區”。
不少香港環保團體認為,香港的環保工作,關鍵在于三方面的改善效果。一是加強對電廠的環保監管;二是控制汽車尾氣排放,三是建立一個以地下鐵路為骨干的可持續交通系統。
曾蔭權公布的《施政報告》中,人們可以明顯看到,港府正計劃與“堡壘”交手。
在電廠的環保改善方面,政府已經有明確的時間表:大幅減少依賴化石燃料,逐步淘汰現有的燃煤發電機組,并增加使用非化石、潔凈和低碳的燃料,包括可再生能源和輸入核能。2020年的發電燃料組合為:天然氣約40%、煤不多于10%、可再生能源約占3%至4%,其余約50%輸入核能。
曾蔭權預計,在2020年,香港的碳強度可以由2005年的水平,減少五至六成。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減幅達19%至33%,人均排放量亦會遠低于美國、歐盟和日本水平。
在汽車尾氣排放監管上,環保工作則遭遇難題。
專營巴士是路邊空氣的主要污染源。政府的政策最終目標是全港使用零排放的巴士。但是,對此政府并沒有時間表,曾蔭權只表示會要求巴士公司在更換巴士時,在考慮公司和乘客的負擔能力及可行性后,積極使用零排放或最環保巴士。
曾蔭權坦承,現時香港超過六成的專營巴士為歐盟二期或三期的型號,由于這些巴士數量甚多,難以在未來數年悉數淘汰。
政府的對策,也處于摸索嘗試階段。一來,政府考慮聯同專營巴士公司試驗安裝“催化還原器”,以達到歐盟四期的水平。但試驗是否成功,現時不得而知。二來,就算試驗成功,政府負責出資全面安裝,而需要承擔日后的額外營運及保養費用巴士公司,是否愿意,尚屬未知之數。
對于解決巴士廢棄的環保難題,香港有環保專家認為,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興建環保的地鐵網絡能通達全港,構成可持續交通系統諸,巴士一旦成為各地鐵站的接駁交通工具,香港的空氣污染就會明顯改善。而且,公交系統更便捷后,私家車的使用次數也會減少。
然而,實施這個方案的難度在于政府和社會各界要改變原有的以經濟利益為主的考慮思路,變成以整個交通系統的考慮為主。
不過,最近港鐵港島南線的工程預算從70億港元增加到過百億港元,引起社會各界的質疑,由此不難推測,香港社會各界目前尚未有心理準備,可以不計成本拓展通達全港的地鐵網。
同樣,曾蔭權的《施政報告》的環保決策中,對地鐵的環保作用,只字未提。
有分析認為,對于長期習慣“大市場,小政府”施政理念的港府而言,為環保而斥巨資建設覆蓋全港的地鐵網絡,并不符合今屆政府所提倡的務實作風。(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