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麗楠):4月5日是中國的清明節。從3日開始,中國各地就進入了祭祀高峰期。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地在祭掃的同時越來越多地提倡環保,以綠色的方式紀念親人。
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開始于周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清明節就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是中華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以往,中國人在清明節祭祖和掃墓時,通常要通過燃香或焚燒冥鈔,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哀悼之情。據中消協統計,中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
現如今,許多文明環保的祭祀方式,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今年沈陽龍泉古園在遼寧省首推用黃絲帶紀念親人的新方式,以此寄托哀思。沈陽龍泉古園總經理王繼君說:“用一種新的方式,引導廣大市民開展文明祭祀。這個黃絲帶符合中國祭祀的傳統文化,避免了污染環境和火災隱患,非常受廣大市民歡迎。”
沈陽市民們紛紛表示,這種祭祀方式過去沒見過,很新奇、也很環保:“以前沒見過,這是一種挺新穎的紀念活動吧。這種方式挺環保的。”
而在中國南方,隨著鮮花祭掃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花市上的菊花、百合等價格也隨著清明節的到來而一路看漲。在福建泉州花店比較集中的地方,連日來購買鮮花的市民絡繹不絕。據花店的老板說:“這兩天生意確實還不錯,賣得比較好的,主要是菊花還有百合。”
泉州市民表示,鮮花雖然比平時貴了點,但都在可接受范圍之內,比起燒紙焚香的祭祀方式,送花既文明又環保低碳。
“鮮花雖然是比平時貴一點,但是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現在提倡文明掃墓,買花還是比較適合的。”
在中國北方地區,清明節期間正好是植樹綠化環境的好時節,東北的遼寧省大連市就從今天開始利用清明假期掀起了歷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義務植樹綠化活動,將栽植各類樹木1000萬株。不少市民都是舉家前來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不論是大人和孩子都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讓城市多一片綠。
“這棵樹是我自己種的,我希望小樹和我一起快樂地成長。”“讓孩子也感受這個氣氛,為大連添一片綠色。”
中國的媒體今天也就此發表評論說,推廣鮮花祭祀等新的祭掃方式,不僅無損于表達哀思、紀念親人的心意,也能讓“清明”走向清新、文明,對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