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日宣布對包括一家中國石油貿易公司在內的三家外國公司實施制裁,理由是它們涉嫌違反了美國2010年通過的制裁伊朗法案,在同伊朗進行成品油貿易。中國在海外獲取能源過程中往往會有來自美國的阻力,比如2005年中海油試圖并購優尼科公司遭拒。
今天美國出現了一個劃時代的變化趨勢,即實現自身的油氣供應自立。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2011年發布的數據,美國在當年頭三季度,時隔62年后,首次實現了成品油的凈出口。擁有支撐其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后7.5億桶出口量(數據發布時)的煉油能力,是美國的真正實力。在常規和包括頁巖氣在內的非常規天然氣產能方面,美國市場的分量足以改變全球天然氣貿易格局。
不僅如此,美國的“西半球能源戰略”滿足進口需求的理論性設想有變成現實之勢。加拿大長期以來是美國最重要的進口來源。目前加拿大主要資源油砂的產油量為150萬桶/天,預計到2020年很可能翻番。這將使加拿大石油總產量超過伊朗,成為位列俄、沙特、美、中之后的第五大產油國。
此外,查韋斯領導下的委內瑞拉在外交上與美國不和諧之音頻率很高,卻從未影響該國將美國作為首要石油出口市場的過程。其實,不論委內瑞拉政局如何變化,其石油公司依賴數十年前就在美國境內建起的儲油、煉油、銷售體系,不可能找到輕易的替代渠道。在運輸費用和安全性方面,南美洲油氣供應美國市場,符合能源公司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
當前美國對華能源政策的支點是能源開發,而不是能源貿易。也就是說,美國沒有把中國作為其自產能源或其產品的消費地來開拓。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油氣產業界零星討論過開拓中國為繼日本后阿拉斯加產原油消費地。但是,礙于限制包括阿拉斯加原油在內出口的聯邦法令和多如牛毛的修正案的阻力,貿易公司獲得對華出口許可的非經營成本高。至今中美之間的原油和成品油年度貿易量徘徊在極低水平。
美國自身的自然稟賦,特別是其人口總數和結構與本土以及近鄰的資源豐盛空間,對比中國在人口與資源方面的結構性脆弱,兩國間在能源領域的互動途徑應開拓新選擇。正如美國副總統拜登所說,中國崛起并不意味著“美國讓位”。開拓中國為其能源出口市場,有利于美國創造就業,增強其實體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
同時,中國提高能源進口風險管理能力,應包括努力促成更多源自美國的能源產品進入中國。進口能源,不論來自何地,總是伴隨著政治和外交風險的。在諸如能源這種緊要大宗商品的貿易上相互依存度高,在因第三國問題上而起的外交成本也就低。中美有必要尋求提高兩國在能源產品貿易領域相互依存程度這個思路?!?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