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無錫尚德宣布其承建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和中國館3.12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完工,并成功并網為上海供電。
此前的2009年12月25日, 航天機電也宣布附著于世博中心的光伏兆瓦級電站建成。“世博中心已達到并網條件,很快將并網。”1月15日,航天機電總經理左躍告訴記者。
至此,上海世博園區的三個主要場館——世博中心、世博會主題館、中國館——都已經完成了太陽能項目的安裝實施,總裝機容量超過4兆瓦,預計年均發電量可達400萬千瓦時,基本能滿足上述場館自身的用電需求。
“現在已經開始發電了,不過最終的上網電價還沒確定。”上海世博會太陽能應用總體規劃設計單位、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經理趙欣侃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太陽能應用有一次性補貼和光伏上網電價兩種補貼形式,世博會太陽能項目采用的是后者。知情人士預計,該項目最終的上網價格會在每度電2元左右,“價格在2.5元會比較容易收回成本”。
不過,在趙欣侃看來,世博園區太陽能項目最大的意義不是在于其作為商業項目是否能快速盈利,而是在于它作為樣板工程給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發展所帶來的示范作用。
中國的光伏產業由于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應用“兩頭在外”的局面,一直缺乏國內的市場應用。趙欣侃認為,世博館的示范作用或許能進一步帶動太陽能在國內的應用市場,“除了常規的地面電站,大型公共建筑的太陽能項目會是未來國內市場的最大增長點”。
太陽能走進世博會
據記者了解,光伏項目根據不同應用類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地面電站、太陽能屋頂和建筑一體化。從具體實施來看,建筑一體化項目的難度和成本最高。世博園區三個主要場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都屬于建筑一體化項目,其中,主題館和中國館由無錫尚德具體實施,世博中心則由航天機電負責。
航天機電總經理左躍告訴記者,不同于其他太陽能項目,世博館太陽能項目在實施上最主要的難點在于如何實現建筑與光伏組件的一體化融合,“既要美觀,又要保證太陽能的轉換效率”。
據悉,一般的地面項目或者小型屋頂項目都是采用標準化的太陽能電池板,組合起來就可以使用,但世博場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則更加繁瑣。“比如一個屋面要分成七八個大區,每個大區還要劃分成不同的小區。”左躍介紹說,“就像5號電池與7號電池不能混在一起一樣,只有同功率、同朝向的太陽能電池板才能合并。”
左躍表示,世博中心太陽能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把多種光伏技術結合應用。該項目總裝機容量1.004兆瓦,建成投運后預計年發電量近100萬度,年二氧化碳減排910噸。
無錫尚德投資者關系部總監羅毅告訴記者,該公司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的也是根據世博館建筑要求專門設計和特制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在主題館的屋頂呈96個三角形分布。僅主題館的安裝總面積就達31104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屋面。
羅毅表示,如按上海標準的光照條件計算,主題館與中國館的年發電量可達284萬度,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1000噸,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500噸。
太陽能工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