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太陽能光伏。
三個親兄弟:李仙壽、李仙華、李仙德。
四年間產生了兩家上市公司:昱輝陽光(英國倫敦交易所AIM板,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主板),晶科能源(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主板)。
老大李仙壽,41歲;老二李仙華,36歲;老三李仙德,35歲。原籍浙江玉環的三兄弟,創造了中國光伏產業的傳奇故事。
大哥李仙壽
三兄弟中,李仙壽是名副其實的“帶頭大哥”:在年齡上,他比兩個弟弟大五六歲;在創業精神上,他是兩個弟弟的榜樣;在太陽能光伏產業上,他是兩個弟弟的領路人。
2001年,已經在玉環文化局工作了10個年頭的李仙壽,“下海”成立了玉環縣陽光能源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生產和銷售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電源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同年1月,留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并獲得太陽能科學博士學位的施正榮,回國創辦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2005年底,無錫尚德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施正榮一躍而成為當年的“中國首富”。也正是在這一年的3月,李仙壽和三個創業伙伴懷揣著掘金夢想和150萬美金從玉環北上,來到嘉善姚莊這個小鎮投資,昱輝陽光成立。
那時,歐洲人揮舞著支票,爭先恐后采購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這除了讓太陽能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之外,也使得多晶硅的價格被爆炒:2003年,多晶硅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2003年的每公斤25美元,漲到了2007年的400多美元。
成立昱輝陽光后的李仙壽決定進入產業鏈上游,并作出了一個讓昱輝陽光領先行業的選擇:變廢為寶,以硅廢料代替多晶硅制造硅片。
“全球每年丟棄的硅廢料和廢硅片大約為6000噸到8000噸,但當時還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李仙壽說。這讓昱輝陽光的產品成本低到了令同行咋舌的地步。2005年,在多晶硅進口價格暴漲到80美元/公斤時,昱輝陽光的價格只有40美元/公斤。當年,昱輝陽光的毛利潤率就達到了40%。
公司成立后,李仙壽拿著生產計劃和廠房設備配置的生產能力證明去見了中電光伏,尋求合作。原料緊缺的中電光伏給了昱輝訂單和4000萬元預付款。這是昱輝陽光在開張后的第一筆資金,李仙壽用來購買了設備與原料,并于10月份按時給南京中電交了貨。此后,其他太陽能電池生產的大廠商也都順利地成為了昱輝陽光的客戶:無錫尚德的8000萬元訂單、江蘇林洋上億的訂單,臺灣茂迪在查閱了和李仙壽過去合作三年多達數千個合同的實施記錄后,也預付了500萬美元的現金。
短短一年時間,昱輝陽光的產能在2006年迅速從零增長到648噸、3200萬張硅片,年產能達到80兆瓦。產品一半供應國內,另一半供應美國、韓國等海外市場。
老二與老三
這段時間中,二弟李仙華、三弟李仙德也先后創業。1999年,李仙華創辦了玉環陽光汽車維修公司——它后來成為玉環縣規模最大的汽車維修公司;李仙德則從1996年起就開始做消防工程、水電安裝,后來成為了浙江快達建設安裝工程臺州分公司的負責人。
就這樣,2006年之前的李仙壽三兄弟,都在各自的行業里打拼著,企業規模也相差不大,互相之間并沒有太多的生意聯系。
然而,昱輝陽光成立后一日千里,連續翻番式的增長隱然可見。李仙壽的創富神話激勵了兩個弟弟李仙華、李仙德。李仙壽告訴他們:“在太陽能光伏產業界,有個說法叫‘擁硅為王’。只要生產出硅片,就不愁沒有市場。”
2006年6月,李仙華、李仙德變賣了各自的所有資產,走到一起,總投資1000萬元,在江西上饒注冊成立了德晟太陽能有限責任公司;12月,又注冊成立了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在這個公司中,李仙德任董事長,李仙華任總經理。
“其實成立德晟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為昱輝陽光做配套,因為哥哥生產硅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李仙華告訴《浙商》記者說。
但當兩兄弟進入太陽能產業后,很快就發現,太陽能產業有著無可限量的前途。相對于這個大海般的市場來說,自己當初“只為哥哥做配套”的格局未免太小了些。很快,兄弟倆及時調整了戰略,將產品戰略擴展到硅片、電池、組件等光伏產業的上下游。
從此,李氏三兄弟被太陽能這個新興產業拉到了一起。
飛速發展
2006年,急需資金擴大產能的李仙壽向英國的投資者們講了一個關于太陽能產業的“故事”,盡管投資者們對這個剛成立一年的年輕公司所講的“故事”沒有完全聽懂,但他們顯然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太陽能產業的未來滿懷信心。8月8日,昱輝陽光在倫敦創業板上市,成為繼無錫尚德之后第二家海外上市的太陽能企業。它以1.5美元一股的發行價成功募集了5000萬美元資金。此后股價一路上揚,最高漲到12美元。
2008年1月29日,昱輝陽光又成功地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籌資規模達1.3億美元。半年后通過增發再次融資2億美元。
在這期間,2007年,昱輝陽光在河南林州投資了年產300噸多晶硅的項目。這個帶有試驗性的項目為昱輝陽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于是他又于2008年在四川瑞能投資26億元,建設年產3000噸多晶硅的項目。
李仙壽飛速前進的同時,李仙德和李仙華的晶科能源也在江西上饒散發出逼人的光芒:2007年,晶科能源硅片產能80兆瓦,實現銷售收入7.8億元,納稅3860萬元;2008年,硅片產能擴大至220兆瓦,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納稅1.2億元。
晶科能源何以有這么多的資金,達到如此快速的發展?“借雞生蛋。”李仙華說,這一招也是跟李仙壽學的。
2005年,李仙壽從南京中電、無錫尚德、臺灣茂迪等公司拿到了數億的預付款,用這些預付款大大加速了企業的規模擴張;同樣,晶科能源也在2007年從下游客戶那里拿到了近2億元的預付款,用這筆錢投資于企業的產能擴張。
但這筆錢依然不能滿足投入的需要。2008年,晶科能源開始尋求融資。5月份,新加坡一家私募基金看中了晶科能源,投資3500萬美元;8月,深創投等8家基金聯合給予晶科能源2000多萬美元。
危機之后再上坦途
“2008年8月份那一筆資金拿得真是及時!”李仙華至今還非常慶幸,“如果再晚一點,我們拿不到這筆錢,公司就慘了!”
2008年9月,金融危機氣勢洶洶席卷而來,國際市場上硅片價格應聲而落。“從25美元漲到400美元,用了三四年的時間;但從400美元跌到40美元,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李仙華至今還對2008年9月到次年2月那場價格大跌心有余悸。
不過,令李仙華、李仙德慶幸的是,晶科能源拿到錢后,金融危機馬上就來了,他們因此就暫停了相關投資。
然而,李仙壽的昱輝陽光卻在這次危機中損失慘重。“前幾年原材料一路上漲,我們存了不少貨;但那一波猛跌,把2008年賺的錢全拖進去了。”李仙壽回憶說,2009年上半年,昱輝陽光碰到了成立以來的最大一次虧損。“不過,2009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就回暖了。”
一場疾風暴雨般的金融危機,讓三兄弟驚出一身冷汗。李仙壽首先調整了擴張的進度:將產值100億元的目標從2009年推遲到2010年,而1000億元的產值目標,則從2015年推遲到2020年。
金融危機對李仙華、李仙德兩兄弟來說,算是“有驚無險”。2009年2月,正值金融危機后的資產價格處于“洼地”時,晶科能源就開始與江蘇兩家太陽能生產洽談收購事宜,不過一直沒有談判成功。然而2009年6月,僅僅經過不到一個星期的談判,晶科能源就收購了浙江海寧第一家進入光伏產業的企業——浙江太陽谷能源應用科技有限公司。“太陽谷”是2007年投產的嘉興第一家太陽能電池片生產企業,2008年銷售達4.3億元,也是昱輝陽光的重要客戶之一。晶科能源以近3億元將其收購后,在原有75兆瓦的產能基礎上,又擴建了300兆瓦的產能。
在李仙華、李仙德兄弟進行并購的同時,李仙壽也加緊了并購步伐。晶科能源并購太陽谷后一個月,2009年7月,昱輝陽光花了近3億元,收購了位于江蘇宜興的無錫佳誠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三兄弟同時走上了并購發展的快車道。
2010年5月14日,晶科能源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7000萬美元,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第十家、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內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
2010年9月,李仙壽告訴《浙商》:“今年昱輝陽光銷售會超過100億元,凈利潤超過10億元也沒有問題。”
2010年10月,李仙華在總結三兄弟的成功經驗時說:“是太陽能光伏這個行業,造就了我們三兄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