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行業COD減排實用技術研討會
如何做好節能減排
高 紅,武首香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 摘 要:“十一五” 綱要規定,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 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規劃提出兩個約束性指標,如何做好節能減排是目前我國重點
- 關注的問題,本文討論了如何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
- 關鍵詞:十一五;節能;減排
“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求,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 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綱要規定,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十一五”規劃綱要把規劃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把單位產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5年減少10%作為政府必須確保實現的約束性指標, 把GDP 年均增長速度從“十五”期間實際的9.5%降為7.5%,作為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努力爭取實現的預期性指標,擺正了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是上述指導思想的具體落實,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兩個“加快”的具體落實。 “十一五”規劃提出這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偫韴远ǖ恼Z氣,沉穩的目光,傳遞出的是決心和信心。“節能減排已經成為我國扭轉經濟粗放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途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說,雖然2006年度的節能減排任務沒有完成,但是能耗增長速度和污染物排放增幅都已經開始下降,我國已經處于發展改善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趨勢是轉好的、可喜的。牛文元指出,污染減排的各項措施到位需要一個過程,經過“十一五”頭兩年的努力,可以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穩定在2005年水平,“十一五”后三年將會逐步下降,而污染物減排的效應也將在2008年開始顯現。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教授朱坦分析指出,要建立科學的減排指標體系,2007年是我國節能減排最關鍵的一年,但目前我國對于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能力了解不夠透徹。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前提和基礎,而摸清家底成為目前最緊要的事情。建立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既是衡量地方政府落實節能減排措施的標尺,也可讓政府和企業做到心中有數。唯有深入開展節能減排調查研究,了解實際情況,傾聽各層意見,找出存在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拿出可行對策,才能確保節能減排目標的落實。對此,朱坦建議:第一,各級政府應認真做好節能減排的調查研究,每年做出節能減排專題報告,把節能減排與地區環境質量變化作相關分析,科學制定相應對策;第二,政府深入重點部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特別是鋼鐵、有色金屬、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及占區域年耗能和污染排放總量40%~60%的重點企業和排污大戶,進行深入調研,認真了解節能減排情況,找出問題癥結,分析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潛力,對比國內外實踐經驗,找出落實目標的方法與途徑;第三,政府部門要做好節能減排指標的科學性、可行性分析工作,開展節能減排保障機制建設情況的調查研究,抓住全國污染源大普查的契機,搞好節能減排的信息平臺建設。對于建立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政協委員們頗有同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鐵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冰生指出,從現階段鋼鐵工業節能減排的實際來看,要重視指標統計體系的完善等基礎工作。目前,鋼鐵工業在節能降耗、環保統計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建立完善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節能減排能否主要靠指標來管,很值得研究。約束性指標是“十一五”規劃的一個創造,但這個指標只有分解合理才談得上檢查、考核,怎樣進行符合實際的分解,要做到這點很難。所以,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綜合運用市場交換、政策引導、完善稅制、干部考核等各種手段,配合行政命令和約束性指標,使節能減排效果更明顯。 把實現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指標作為各級政府必須確保實現的約束性指標, 不是可以實現也可以不實現, 而是必須確保實現, 政府必須對此承擔責任。這將促使各級政府真正把節能和環保放在優先地位, 采取嚴厲的切實行動, 而不再是敷衍塞責[1]。 對于節水指標而言,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的高低與COD 的排放量并沒有很明確的關系。水的節約利用會帶來污染物排放量的減少,但是影響程度卻各不相同。在極端情況下,加大了電廠循環冷卻水的重復使用率,降低了新鮮用水量,但是并不表現為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同比降低。從水耗到污染物排放之間,技術進步和清潔生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相對來說,這種相互關系更難以量化。反過來,由于實施嚴格的污染減排措施,也促進了企業資源能源的節約和技術進步,對于節能降耗指標是十分有利的。節能降耗指標和污染減排指標具有較好的相互促進關系[1]。
不論哪個地區, 都必須把全國分配下達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指標納入本地區的“十一五”規劃和年度計劃, 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實現, 而不再是自搞一套, 把國家規劃目標駕空。地方原定的“十一五”規劃和年度計劃, 凡是影響和妨礙這兩個約束性指標實現的, 都理所當然地應當進行修改和調整。如果原定的規劃和計劃不變, 特別是預期的增長指標和原定的投資部署不變, 產業結構不進行大的調整, 只是簡單地把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數字加上去, 那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指標肯定無法實現。這就是約束性指標對經濟增長的約束作用, 也是對各級政府的約束作用。通過這兩個約束性指標的實施, 造成一種聲勢, 促使人們發展觀念的猛醒, 并形成群眾性的監督。追求經濟增長有一個較快的速度, 為人民多謀一些福利, 想法是好的, 但是這種增長必須是可持續的, 它必須為人民造福, 而不能為人民造禍, 為子孫造禍。企業為了追求利潤, 地方為了追求財政, 任憑污水排放江河, 有害氣體彌漫天空, 這是在害人。過去司空見慣、知錯不改的事情, 現在必須斷然地與之劃清界限。人們思想觀念轉變了, 就能更自覺更主動地去轉變增長方式,落實“十一五”規劃的要求。關鍵是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和調整產業結構。應當承認,“十一五”規劃對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很高,實現有難度,但決不是高不可攀。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問題。目前全國發電用煤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一半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36%, 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60%,采取兩項措施, 就可以節省近億噸標準煤, 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00 萬t,相當于200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30%。這兩項措施具體如下[2]。
第一項措施, 用煤耗低的高效發電機組取代煤耗高的中小型發電機組?,F在全國中小型火電機組總容量約為1.6 億kW, 每千瓦時供電標準煤耗為380~500g, 有的更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近幾年違規建設的。而單機容量30、60、100萬kW的高效發電機組每千瓦時煤耗僅為330~275g。如果在幾年時間內, 全部中小型機組被高效發電機組取代, 按每千瓦時節約100g標準煤計算, 一年就可以少用近1億t標準煤, 相當于減少1.3億t原煤的采掘、運輸、燃燒和排放, 可以減排二氧化硫200 萬t。
第二項措施, 大型火電機組都必須安裝脫硫設施, 而且保證全部使用。據統計, 2006 年上半年全國新增投產的火電機組容量200多萬kW, 同步建設并運行脫硫設施的只有一半;2005 年投產的燃煤機組5500萬kW,安裝脫硫設施的只有40%; 目前全國火電廠安裝有脫硫設施的只占30%,而已投產的脫硫設施并沒有全部開動。在建設火電機組時不同時建設脫硫設施, 是違反國家關于“三同時”的規定的, 不保證脫硫設施正常運轉也是違反國家的環保法的,用幾年時間,強制性地使所有發電機組都執行國家規定,安裝脫硫設施并且全年運轉, 一年至少可以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00 萬t,可見, 不是能耗和污染降低不下來, 而是下不下決心去淘汰那些消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設備和工藝, 并下大力氣采用先進技術。難就難在這里。非不能也, 是不為也。為與不為是關鍵。淘汰落后的設備和工藝, 采用先進技術, 碰到的難題:一是會影響地方工業的產值和財政收入;二是會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三是被淘汰的企業職工的安置和善后處理。但是, 不管你有千條和萬條理由, 總擋不住一條理由: 我們國家的能源和環境容量承受不住這樣大量的消耗和污染, 而且也為法律所不容。我們已經搞了50 多年的建設, 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制定了一系列的節約和環保法規,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 一些節能和環保技術是成熟的, 決不能容忍再這樣地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 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 這是大道理, 一切小道理都必須服從這個大道理。而且不能停留在口頭上, 必須全面規劃, 分步實施, 不能貽誤時機。決不能“葉公好龍”, 成天抱怨增長方式粗放, 成天講增長方式轉變, 等到真正要轉變了又怕了起來, 退縮了回去。 減排目標的實現只是“戰術”層次的勝利。只有通過污染減排這一手段,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環境優化經濟發展,才是污染減排的“戰略”層次的目標。只有當各地、各行業都將污染減排作為自身重要的份內工作和必須實現的發展目標,污染減排指標才不表現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剛性制約”,環境保護的春天才真正到來了。
參考文獻:
[1] 方維中.實現“十一五”節能和環保指標完全可能,必須寸步不讓.中國經貿導刊[J].2007,2:10-12
[2] 吳舜澤等.從節能和減排指標的關系看污染減排問題.環境保護[J].2007,3:26-29
環保論文 環??萍颊撐?/a>
上一篇:節能減排 科學發展
上一篇:
我國中水回用現狀及前景分析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