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記者 王婷婷)今天上午,由“自然之友”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環保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綠皮書指出,環境與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挑戰,應當制定《環境與健康法》。
《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共發生了232起較大(Ⅲ級以上)的環境事件。這些事件的處理,大多是群眾上訪鬧事、媒體曝光、政府處理的模式,呈現“企業排污-環境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怪圈。近年來,“癌癥村”“錳三角”出現,重金屬污染導致人體健康損害的群體性事件頻繁爆發,霧霾天氣籠罩四野。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初步估計,中國有21%的疾病負擔應歸咎于環境因素。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國每1000人中因環境污染損失32個健康生命年。
報告認為,環境與健康立法與傳統意義上的《環境保護法》有聯系,但不完全等同于傳統的《環境保護法》,它必須以保障生命安全與健康為最高目標,對于一切有可能損害生命與健康的行為都要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
本報訊(記者 王選輝)今天上午,環境保護部有關部門負責人通報了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調查相關情況,11省份環保服務收入超過50億元,北京以超過200億元位列第一。
今天上午發布的《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產業狀況公報》介紹,環境保護收入超過200億元的是北京市,超過100億元的有江蘇、廣東和浙江3個省,超過50億元的有重慶、湖北、山東、四川、上海、安徽、天津和遼寧8個省(市)。
?。ㄔ瓨祟}:疾病負擔 21%歸咎于環境 環保綠皮書指出 應當制定《環境與健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