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 實習生 胡文琦
擾攘餐飲消費的洋快餐過期肉事件,讓廣州街坊再次陷入舌尖上的焦慮。羊城晚報記者上周六巡城發現,在城市商業中心新興的“農夫市集”(又稱“農墟”)引來不少市民捧場,攤主們表示,他們不僅賣有機健康產品,也是在宣傳公益和環保理念。不過,受制于價格,不少市民對有機健康產品只能是“看的多、買的少”。
環保公益相結合
上周六,每月在廣州舉行一次的“城鄉匯”有機農墟在天河區東站某購物中心舉行。當天上午,記者跟著一群精明主婦前往農墟,尚未“開市”的商場門口早已有消費者排隊等候。
有“師奶”告訴記者,近年來,農夫市集在全國遍地開花,已成為都市生活的一種新時尚?!俺青l匯”是由廣東本土數個公益機構、健康生活館等自發搭建的公益平臺。
農墟組織者黃義表示,組織農墟活動,召集有相同理念的公益機構或企業參與其中,向都市消費者出售有機產品,目的是向城市人推廣一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有機低碳的生活方式,借此鼓勵農業生產者采取順應自然的有機農業生產,并拉近城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雙方互惠互助。
記者在現場發現,不少公益機構的參與也使得這種消費活動成為環保和公益相結合的產物,專門服務麻風康復者的廣東省漢達康福協會也是本次農墟的攤主之一,其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當天出售的蜂蜜都是該組織幫扶的麻風康復者生產的,原生態,無添加。“通過義賣,不僅能幫助改善麻風康復者的經濟狀況,還能使更多人接納和支持他們,消除社會歧視,同時也能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環保的食品,一舉三得。”
除了公益機構,這次農墟還來了一批特殊的攤主——返鄉青年。近年來,青年返鄉創業漸漸成為一股新興熱潮,他們出身農村,擁有高學歷,原本在大城市有一份好工作,抱著“為家鄉做點什么”的想法,回到老家,以新方式進行生產種植。攤主黃燦就是其中一員,“在城市漂泊了好幾年,我還是回家了,希望能把以前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的家鄉尋回來,雖然大家都不同意我這樣做,但是我還是想嘗試努力一下?!彼f。
價格偏貴“買不起”
“有機”、“健康”、“無添加”等字眼,令街坊們對農墟紛紛“點贊”。忠實捧場客李姨告訴記者:“每次開市,我都一大早來‘掃貨’,自己能吃上健康的東西,又能做善事,非常有意義!應該讓更多的人來這里跟檔主們聊一聊,他們會教大家怎么健康地生活。”
帶著兒子來逛集市的廖女士當天也收獲不少,“這里賣的東西都很好吃,孩子特別喜歡?,F在外面賣的菜和油多多少少都有污染,不安全,在這里買有機食品,感覺更令人放心?!蓖瑫r,她也無奈地表示:“有機健康的食物普遍都很貴,一個月買一次還可以,天天買的話,我們這些普通市民哪里消費得起?”
記者觀察到,有機攤檔雖然吸引了很多市民圍觀,但往往是問價的人多,“下手”的人少。
黃燦告訴記者,當天他一共拿了30斤花生到農墟售賣,半天過去,才賣出不到10斤,“下午人流沒有上午多,估計這次賣不完了。”他認為,有機蔬果的價格偏貴也是“沒辦法”,“我們不施化肥,不用農藥,產量自然比普通農戶少得多,同樣一畝地,別人能收500斤花生,我只能收不到300斤,所以別人都賣10元/斤,我只能賣18/斤”。
不少攤主也表示:“生意不算好。”一位長期參與農墟的公益機構攤主告訴記者:“基本上每次來擺攤,我們都沒辦法把貨全部賣光。我們不會打折促銷,因為我們不是單純為了謀取利潤,每一件產品其實都包含有一定的公益價值,所以即使賣不出去,能吸引人們過來咨詢,讓更多人了解公益意義,向更多人宣傳環保低碳的生活理念,我們也算達到目的了。”
何裕華、胡文琦
(原標題:農墟產品環保價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