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慶武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環保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這一年的胡潤財富榜上,49歲的“廢紙大王”張茵270億身價榮登首富,環保產業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攏。而無論是榮登財富榜榜首還是被人們稱道的“尚德模式”,都向人們昭示了創新之功,自主創新,成為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僅僅二十年時間,張茵白手起家,成就中國首富。紙業戰略專家郭永新認為其原因在于,張茵超人的戰略前瞻性和“創造新的規則”的創新思維。郭永新這樣認為:以前,我們只知道紅色資本能成就首富;以前,我們只知道網絡高科技能成就首富;后來,我們知道了營銷渠道還能成就首富;現在,我們又知道了——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產業也能成就首富!
張茵自1985年在香港開始廢紙回收業務,隨后1995年在東莞投建了玖龍紙業。上世紀90年代,中國絕大部分造紙廠年產規模僅有5萬噸左右,但張茵在東莞投產的第一臺機器年產規模就達到了20萬噸。從一開始進入造紙行業,張茵就為她世界第一的包裝紙廠商的目標設定了詳細的規劃,在東莞和江蘇太倉的征地足以達到年產900萬噸包裝紙的規模。而 正是由于張茵在玖龍紙業成立之初就以國際化的規模、國際化的效益為目標,因此在經過玖龍人十年的努力,只用了短短7個月時間,玖龍紙業就在香港成功上市,并最終獲得了578倍的超額認購,募集資金38億港元。而在上市后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時間,玖龍紙業成為“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環球指數、標準指數的成份股,并加入香港恒生綜合指數。張茵表示:“上市后,產能將進一步擴大至2007年的535萬噸,2008年的715萬噸,屆時資本開支將達到總共70億元。”
實際上,用廢紙造紙也是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九十年代初期中國每年進口廢紙才幾十萬噸,在原料結構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而到了2005年,進口廢紙1700萬噸,加上回用的國產廢紙,廢紙在原料結構中所占比例高到52%。而張茵,則是這場革命性變化的重要推動者。玖龍紙業抓住了箱紙板處于市場成長期的歷史機遇,又利用廢紙造紙這一低廉的成本優勢,不斷快速擴張,搶占了該紙種的龍頭老大地位,成就了今天的紙業霸主地位。郭永新指出,張茵率先大規模地采用廢紙作為原料,引領了中國乃至全球造紙工業的原料革命,改寫了中國紙業的版圖。對于未來,張茵認為,挑戰就是當市場低增長時,如何建立企業的成本優勢,她更為關注如何在研發和控制成本方面有所創新。
證券交易所,市值超過50億美元、成為全球光伏行業市值最高的企業,譜寫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史與創投史新的一頁。尚德的上市也造就了自主創新的“尚德模式”。
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尚德驕人的成績得以完全建立在企業自身研發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基礎之上。
尚德今天的巨大成功,無疑是政府對如何培育中國自主創新土壤的一次重要探索。按照無錫市副市長談學明的說法,無錫市正在謀求尋找到政府與市場之間一個恰當的定位和角色。政府過去一直在經營土地上做文章,現在要經營“土壤”(環境)的概念。政府要做土壤的經營學家,研究土壤的成分,而具體土壤上種什么,要看那些園藝家如何經營了。
對于尚德取得的成績,施正榮認為最為關鍵的是實現了理念上的突破?!耙粋€人的理念決定了他的一切,一個企業的理念也決定了這個企業的一切??茖W家在進行科技創新時,只從科研角度考慮問題就夠了。而一個企業家即便對科技進行創新,也會從市場角度進行充分考量,用市場意識來統領科技創新?!?/p>
國家發改委環境司調研員畢俊生日前表示,“十一五”期間環保產業年增長率將達到15%,到2010年中國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8800億元,約占同期年gdp的3.4%。
這一前景無疑讓環保產業看到光明,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任務同樣艱巨。無疑,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自主創新,南開大學朱坦教授指出,要確立環保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評價企業競爭力的指標有兩個:一是創造價格差別的能力,一是創造產品差別的能力。如何提升這種能力,主要取決于企業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目前,不少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弱,產品技術含量低,只能以“制造”的身份存在,而缺乏“創造”的功能。中國已經從低成本時代向高成本時代過渡,因而企業也必須由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節能環保企業要在構建中國兩型社會中實現新的跨越,惟一的選擇就是走自主創新之路,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誰搶占了技術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而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并為之提供科技創新的后勁。玖龍紙業、尚德的成功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