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jxvjd"></form>
<sub id="jxvjd"></sub>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listing id="jxvjd"></listing></address></address><noframes id="jxvjd">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menuitem id="jxvjd"></menuitem></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jxvjd">

      <noframes id="jxvjd">
          1.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2.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行業新聞 > 究竟是誰造成中國環保尷尬?(5)

            究竟是誰造成中國環保尷尬?(5)

            來源: 國際在線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09-08-05 訪問:

              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弱化沒有到位

              前不久,國家環??偩?/a>公布一組數據:2006年,環??偩?/a>共受理群眾投訴案件2003件,相當于2002—2005年受理數量的總和。其中,工業企業污染投訴案件1751件;化工、冶金行業投訴量大幅上升。從污染類別看,大氣污染投訴量居第一,高達1532件,幾乎等于前4年的總和;水污染、噪聲污染投訴也都大幅增加。

              看了這組數據,人們會聯想到,各地有關的環保投訴案件會更多;也禁不住會問:這些情況難道當地政府不知道嗎?不論答案如何,那些當地政府職能部門如環保、安監、工商等都脫不了干系。說不知道,那是失職;說知道,更是失職。這些部門都從不同角度對生態和環境保護負有一定的責任,但為什么就監管不了呢?

              這里原因很多,如體制不完善、法律法規滯后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國家環??偩?/a>局長周生賢在去年專題調研中就法律保障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目前雖然環境法規在不斷完善,但我國環境政策法制還很不適應環保工作,主要存在四個“軟肋”:一是經濟、技術政策偏少,實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間缺乏協調;二是現有環境法律法規偏軟,可操作性不強,對違法企業的處罰額度過低,環保部門缺乏強制執行權;三是一些地方領導干擾環境執法,存在環保局長“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的現象。以致有的地方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四是執法監督工作薄弱,內部監督制約措施不健全,層級監督不完善,社會監督不落實。

              基層監督部門也面臨著執法困難。不少基層環保部門缺乏必要的執法車輛和設備。有的同志講,現在是“廢水靠看、廢氣靠聞、噪聲靠聽”;經費不落實。雖然環境保護已經列入當地財政預算科目,但經濟欠發達地區市、縣環保部門經費仍難以保障。據了解,一些縣級環保部門每人每月工作經費平均不足100元?!杜盼圪M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實施后,業務經費緊張的狀況更是“雪上加霜”。工作力度不夠。一些環保部門缺乏勇氣,不敢斗爭,對新的污染束手無策,對老的污染無可奈何。有的只是“以收代管”、“以罰代管”,甚至把收排污費作為環境管理的全部內容。在林業等生態管理部門,也有類似情況。

              此外,領導不重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現在的情況往往是,在一些地方,當地主要領導如果重視、支持環保和生態建設,那這些專職監督部門就有尚方寶劍,底氣就硬,執法力度就大,成效就很明顯。否則就只能雷聲大,雨點小,“能嚇唬多少算多少”??梢哉f,一個地方的生態和環境如何,在現階段來講,是當地主要領導的重視與否的晴雨表。

              因此,強化相關監管部門的職能,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解決他們尤其是基層監管部門的實際困難,讓他們真正會管、能管,有職有權。必須讓當地的主要領導重視起來,把他們看成是責任人。如果當地的生態和環境方面因為管理問題發生了惡化,應該追究主要領導的責任。情節嚴重的,要摘取他們最為心疼的烏紗帽。

              結束語

              多年來,我們的經濟增長總是超過估計,想壓壓不下來;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總是超過估計,想改善卻改善不了。綠色中國、綠色gdp簡直成了人們的夢想,有人甚至說是一種烏托邦。

              在這個時刻,我們不能不問責那些在環保中扮演關鍵角色又保護不力的政府,不能不去研究各級領導在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中所起的作用,不能不去反思我們在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改革中需要盡快完善的部分,不能不去設想綠色gdp如何能成為一種鋼性制度進入國家經濟、政治生活。因為,環境保護問題已經對建設“和諧社會”構成了嚴重挑戰,早已超越了行業領域,成為影響經濟、制約社會、涉及政治的大問題。

              可喜的是,從中央到各級政府直至普通百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越來越關注環境話題。這說明,我們對于環保地位的認知漸漸趨于理性,趨于成熟;說明在付出沉重的代價后,綠色中國已經開始向我們走來。盡管面前有著千難萬險,但我們終將取得勝利。

              中國環保走出尷尬的境地,為期已經不遠了。 (記者 張國棟)

              來源:綠色中國雜志社

            [上一頁] [1] [2] [3] [4] [5]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信息
            分享到:

            上一篇:究竟是誰造成中國環保尷尬?
            上一篇:究竟是誰造成中國環保尷尬?(4)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