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銀
4月26日至27日,九屆省委常委中心組第四次集中學習,專題研討新型工業化理論與湖南實踐。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在會上強調,節能環保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達到的約束性要求。
眾所周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發展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產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筆者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政府應轉變職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做節能減排的助推器。
資源節約的本質在于產業升級,使工業經濟活動成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然而,當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依然偏快,特別是不少企業對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動力不足,有的技改項目見效有個過程,加之促進節能減排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夠,理順能源資源價格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各地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一定的行政手段,促使企業積極使用和推廣環境友好技術,對于那些長期有利而短期無利可圖的項目,通過政府補助的方式推進實施等。
我國現行的生態補償存在機制不健全、補償標準過低等問題。推進節能環保,應引入懲罰性的生態賠償制度,量化生態價值;完善生態稅,探索市場化補償辦法;向資源環境還債,拿出一定比例的國民收入投入到相關的技術革新中。這就需要各地在發展經濟時,應以建立完善包括嚴格的排污稅制度、完善的資源稅制度、強制性的循環經濟專項立法等在內的市場規制體系為重點,不斷健全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機制。這些工作,都離不開政府的作用。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現在資源環境管理問題上,就要努力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這就需要各地在發展經濟時應進一步完善資源環境方面的政策,如適當提高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的準入標準,項目開工建設必須符合“六項必要條件”,即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市場準入標準;符合信貸、安全管理、城鄉規劃等規定和要求;按規定完成投資項目的審批、核準或備案;按規定開展建設項目用地預審,依法完成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并領取土地使用證;按規定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按規定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節能評估和審核。在這些方面,自然少不了政府的積極作為。
當然,節能減排是全社會的事,除了政府的努力,還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的目的,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發展朝著又好又快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