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生活,我們已經習慣于不藍的天空,污濁的尾氣,以及偶爾的黃沙遮住眼前一切。也在城市里,各種以環保為名的口號與論壇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呼喊,白色、雜色等各種垃圾依舊每天不停的被創造,從不會有人想這與破壞環保有什么關系。我們自己就在其中。
然而走在青藏線上,你今生這樣的貼近了一回純凈的環境,就會突然對那一絲的玷染都覺敏感,會擔心那植被的脆弱和動物的生活。你會發現,每一步踏在綠色上,每一次驚動本來無憂無慮過著公路的牦牛群、羊群,你都有心痛的感覺。
受教育是從初次探訪鳥島開始的。那天,青海湖環保局張局長破了回例,讓大家在最近的觀鳥處觀看上萬只斑頭燕和棕頭鷗在湖邊孵化小鳥的情景。
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鳥兒出現在眼前,成雙成對的,或在天空飛翔,或臥在沙地上靜靜捂熱身下的鳥蛋。在場的青海鳥王葛老,眼中閃著慈祥的光,看著那些鳥兒說:“這些鳥很講情誼的,一般都是成對出現,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就會不再回家,而是飛離傷心地,直到孤獨的死去。”
葛老是青海一位老干部,從95年開始拍攝青海湖邊的各種鳥類,同時也逐漸由愛好演進到專業的研究和保護。在觀鳥臺上,他一再叮囑大家:第一不要大聲喧嘩,因為這樣會嚇壞鳥群;第二一定不要穿鮮艷的衣服,因為鳥兒對顏色非常敏感,會以為對其有威脅。
于是大家躡手躡腳的在一旁拍特寫。忽然,轟的一聲,本來安靜孵化的眾鳥一下飛得漫天都是,青海湖湖面頓時有了動感。
正當大家為如此難得的美景大發感慨和猛按快門的時候,就聽一聲吼:你們怎么這么不自覺!不是說好不轟鳥的嗎?
一驚,抬頭,張局長紅著黑色的臉直瞪著我們。
“這些鳥兒都在孵化,你們知道不知道。人家孵的好好的,你們一弄,鳥都受驚了?!?/p>
“鳥飛了,蛋就涼了。涼了還怎么孵出小鳥來。”張局氣得聲音直顫。
原來,攝影師誤驚了鳥。我們沒有見過這樣愛鳥的架勢,心里也沒有想過:原本這些鳥生存的意義就并非是作為我們底片上的道具。
雖然道了歉,但張局的氣仍未消,仍然用一付“這些人不懂事”的眼光來看我們。他灰著臉念叨:“這么大的人了,怎么這么不懂愛護鳥,想不通?!?/p>
看著張局和葛老,一時無語,只覺犯了錯,紅了臉。
有了鳥兒的教訓,行程中,大家開始在公路上更善意地對待各種生命。讓毛長長的牦牛和雪白的羊群悠閑地從眼前通過,而絕不按下大喇叭;隨車垃圾一定要統一到一個大袋子中,絕不扔到路旁;那垃圾袋也一用再用,不想讓白色垃圾因我們長留青藏;方便時,一定遠離水源處;上山時,一定后一個人踩著前一個人的腳印,不想多踏一步而踩傷好不容易長出的小草。
據說,曾經在修建青藏公路的時候,因為缺乏環保意識,破壞了大量草甸;而這些草甸一經傷害要再長好,至少需要50年,甚至上百年。如今在公路上行駛,果然看到兩側光禿禿的土地,而歷史上,這里卻是水草豐美。值得欣慰的是,新修的 青藏鐵路則嚴格遵循不破壞植被的原則,使得鐵路兩邊綠草叢叢處依然是綠草叢叢。
如今我們經過批評教育和學習,已經很專業了,隨便就講出哪些是可降解物品,能直接投放自然而不污染;哪些絕對不能亂扔,扔了就遭全隊唾棄。
好在,與我們同步的人已經遍布沿途——在格爾木和那曲的大小餐館里,我們驚訝的發現,赫然都有“降解飯盒”這幾個大字,看看就覺得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