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3日專電(記者郭嘉軒 儲國強 傅丕毅)隨著國內電力資源的持續短缺,近幾年我國小水電建設空前高漲。然而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由于絕大部分小水電項目所在流域沒有依法實施規劃環評,一些跨行政區域的流域甚至沒有進行必要的整體開發規劃,各地就倉促上馬建設電站,致使河道脫減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小水電“大開發”引發生態危機
作為水能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建成小水電站4萬多座,遍及全國31個省的1600多個縣市區。
記者發現,由于小水電大多為引水式開發,一些小水電站在規劃建設中,未考慮生態用水和下泄生態流量,缺乏相應的泄水建筑物和合理的調度方案,導致壩下出現脫、減水河段,造成河槽裸露,河床干涸,山區河流水生生態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據國家環??偩?/a>調查,四川省石棉縣小水河,全長34公里的河道兩岸,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達17座之多,平均兩公里一座,結果河水被大量引走后,地表水基本斷流,河床大面積干涸,部分與河段相連的山體開始出現滑坡;岷江右岸一級支流雜古腦河,已建和在建的5個電站大量引水后,使60公里長的河道成為時段性脫減水河段。
國家環??偩?/a>環評中心研究員陳凱麒介紹,在西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脆弱地區,不合理的小水電開發加劇了區域水資源失衡,導致河道斷流、河口湖口萎縮、草場退化、沙漠化加劇,引發河道沿岸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矛盾。而在偏遠山區,小水電開水常常引起地表植被的破壞和侵蝕,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另外,一些小水電項目修建的永久性攔河大壩阻隔河道,在大壩上下游形成不同的水生生態系統,阻斷洄游性水生動物通道,淹沒產卵場,使水生生物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及土著特有物種快速消亡。還有一些小水電修建有調蓄能力較大的水庫,水溫分層現象明顯,對庫區周圍生態特別是魚類繁殖和農作物生長產生長期不利影響。
小水電“大開發”凸顯三大管理“痼疾”
國家環保總局及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認為,小水電開發項目對區域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通常是多方面、多層次、長期性和不可逆的,近年來頻繁出現的環境問題暴露出小水電開發管理中的三大問題:
一是規劃滯后,環評缺失。目前各地上馬小水電項目時編制流域開發規劃的寥寥無幾,即使制訂了規劃往往也沒有統籌考慮發電、生態保護等眾多目標,造成對小流域的過度無序開發,超過流域生態環境承載極限。
二是開發權混亂,項目審批不嚴。近幾年來不按程序報批,無立項、無設計、無驗收、無管理的“四無”水電站明顯增多,根據水利部最近的清查,全國共有“四無”小水電站達3000多座。由于國家沒有明確各級政府對小水電開發的管理權限,客觀造成各地小水電開發權管理混亂。
三是監管缺位,違法普遍。一些小水電建設存在“邊建邊報”、“未批先建”的違法現象,一些新編的中小河流水電規劃未規定進行環評;一些小水電項目雖已辦理項目環評手續,但是污染防治設施和生態保護措施未能與主體工程同時建設和落實;小水電建設項目只有少數業主單位設有環保機構和專(兼)職人員,給工程環境管理帶來困難和阻礙。
針對小水電大開發中出現種種環境問題,有關專家建議,把環境生態目標納入小水電開發的總體目標中,讓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前介入,實現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