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紅同志:
自從解放日報轉來你的信,一直在找你。信中,你說,你在上海打工,家在大別山下。咋就不說具體地址呢?要是說了,當你與親人分享新年,或是背行囊再次遠足,咱們應該通一次電話!
感謝你的來信,令人神游大山。你姐姐家,鳥語花香。一片蒼松不見了,一片竹海不見了,光禿禿的山脊,枯了葉的板栗,一陣寒風,一聲鳥啼……是啊,經濟林種了不少,化肥農藥撒了不少,在一塊最純樸的土壤上,一群最純樸的鄉親,該如何在現代化的路上,應對人與自然的重新相處?
感謝你的鄉情,想起創業成本。作為工業化的副產品,一些污染總是難免;省委“生態安徽”戰略正在貫徹,你憂慮的問題正在解決。創業,總是需要成本的。正像你到外地打工,得吃多少苦頭,這也是成本,不得不付出。當個別老鄉有失檢點,外地人總要說安徽人如何如何。似這般形象污染,咱安徽人也得注意解決。你說哩,是不是?
你說:希望黨報多呼吁農村環保問題。請你放心,在這方面,省委去年提出了東向發展戰略,部署了全民創業活動,有識之士都把你們看成東向發展、全民創業的“馬前卒”;為了加強對你們的輿論服務,本報群工部將推出“東向兒女訊”、“江海兩地書”、“華東維權哨”等欄目,為你們排憂解難,牽線搭橋。請你轉告在外老鄉,隨時和本報聯系。
皖江與沿海,魚雁傳書頻。恭喜你成為本欄通信第一人,但愿能給你帶去一片吉祥!
本報記者沈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