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jxvjd"></form>
<sub id="jxvjd"></sub>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listing id="jxvjd"></listing></address></address><noframes id="jxvjd">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menuitem id="jxvjd"></menuitem></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jxvjd">

      <noframes id="jxvjd">
          1.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2.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行業新聞 > 戴相龍作《關于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摘要)

            戴相龍作《關于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摘要)

            來源: 今晚報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09-08-05 訪問:

              “十五”發展成就

              本報訊 戴相龍市長在《關于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對本市“十五”期間的工作作了回顧和總結。

              戴相龍說,新世紀的前五年,是天津發生歷史性變化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 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300美元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全市生產總值預計達到3665億元,年均增長13.9%,是十個五年計劃中增幅最高的。人均生產總值4300美元,年均增長12.7%。財政收入725.5億元,年均增長2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339億元,年均增長19.4%,比“九五”時期提高8.8個百分點。全市各類工商企業總資產17900多億元,其中凈資產7100多億元,分別比“九五”末增長1.4倍和1.6倍。

              經濟結構更優 整體素質提高

              經濟結構調整邁出重大步伐,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達到1921億元,年均增長17%。電子信息等六大優勢產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為71.6%。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達到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24.8%。服務業增加值1485億元,年均增長11.4%。

              體制改革深化 發展活力更強

              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框架初步建立。國有大中型企業8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增長1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為52%,提高16.9個百分點。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成為北方最大的產權交易市場。

              開放水平提高 濱海實力增強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濱海新區經濟實力和對區域經濟的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十五”期間,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03億美元,年均增長32%。引進內資800億元。2005年外貿進出口總額534億美元,比“九五”末增長2.1倍。濱海新區生產總值預計1600億元,年均增長19.7%。

              市政建設提速 城市面貌巨變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修編上報了城市總體規劃。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相繼開工。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00公里,相當于“九五”末的全部通車里程。天津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竣工。市政公用等基礎設施投資比“九五”時期增長1倍。海河綜合開發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津濱輕軌投入運營,地鐵一號線建成試通車,市區快速路通車120公里。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目標全面實現,并通過國家驗收和公示。

              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全國第三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平膛d市、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實施。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三位。我市被確定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推出了一批文藝精品,建成天津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

              居民收入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穩步提高。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639元和7202元,年均增長10.7%和10.5%。新增就業崗位91.3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民主法制依法行政全面推進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進。推進依法行政,制定和提出一批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草案。全面落實《行政許可法》,行政許可服務中心運行良好。

              “十一五”主要發展目標

              人均生產總值要超7000美元

              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本報訊 戴相龍市長在《報告》中提出了本市“十一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5%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年均人口出生率10‰左右。累計新增就業140萬人,其中城鎮1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經過努力,我們將全面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把天津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地區之一。[page]

              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規劃建設好七大經濟功能區

              本報訊 戴相龍市長在《報告》中指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已經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市委八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了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發展目標、功能定位和重點工作。我們要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要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高度開放、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的現代化經濟新區,更好地服務于環渤海區域經濟振興;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綜合改革試驗區,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統一規劃產業和社會事業布局,提高產業聚集效應。未來五年,重點規劃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海洋經濟發展帶,塘沽、漢沽、大港三個生態城區和七個功能區,即先進制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濱?;^、濱海中心商務商業區、海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海濱休閑旅游區。

              加快構建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使新區的產業層次和研發能力處在世界先進水平。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車和裝備制造、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主導產業,創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走出一條以高新技術引領、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的路子。

              促進三次產業全面優化升級 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本報訊 戴相龍市長在《報告》中指出,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三次產業全面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實現全市“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目標。

              統籌城鄉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和構建與中心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農村城鎮體系。重點建設區縣政府所在地等11個新城和30個中心鎮,推進一般建制鎮和行政村建設,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聚集、耕地實行集約化經營。改善農村供氣、供熱、供電狀況,普及自來水入戶,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5000公里,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交通運營網絡。農村城市化率達到60%。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繼續執行扶持“三農”的各項政策。增加對新型合作醫療、鄉村公路和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財政補貼,把土地出讓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農村。

              加快新型工業化 調整優化工業布局

              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建設具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堅持國內領先、世界一流,高水平推進新一輪嫁接改造調整,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力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以上。

              調整優化工業布局。建設國內一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無線通信、新型元器件,壯大軟件等生產規模;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石油、海洋和精細化工,形成3000萬噸煉油、12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滿足居民需求

              圍繞提升城市功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堅持從我市實際出發,促進各個產業協調發展,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相互促進的服務業。按照專業分工和市場需求,鼓勵有條件的大型制造企業將供銷業務從生產環節獨立出來,組建大型物流集團和綜合商社,促進第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

              全面提升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務業。加快推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提升零售商業檔次,規范發展便民商業。

              節約資源能源 建設創新型城市[page]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確定自主創新戰略重點。著眼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圍繞電子信息、生物與現代醫藥、裝備制造等10個重點領域及其46項優先發展技術,進行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組織實施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半導體照明、重大疾病防治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通過集成創新,搶占技術制高點。重點圍繞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等6個領域及其24個重要方向,超前部署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爭創國際一流水平,增強科技發展后勁和持續創新能力。擴大與北京中關村及周邊省市的科技交流與合作。2010年,建成300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0個市級以上企業孵化器與生產力促進中心,45個工程研究中心,60個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

              節約資源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我市盡管受到能源和水資源的約束,但由于我們合理組織和配置資源,仍保證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笆晃濉逼陂g,要實現經濟增長12%、能耗降低15%以上的目標,能源消耗增長必須控制在8%左右,水資源消耗增長必須控制在10%左右。加強節水節能節地三大體系建設,合理配置水資源,推動節水和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改進農業用水管理,加快南水北調項目天津段建設。積極發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2010年海水淡化生產能力達到1.5億噸以上,海水直接利用量達到20億立方米以上。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降低行政成本。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理順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重組和做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團,與所屬企業建立明晰的資本紐帶關系。加快推進國有和集體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

              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優化引資結構,提高引資質量。重點引進先進技術、管理和人才,提高消化吸收和轉化能力。積極引進優勢產業的龍頭項目和配套項目。

              增強綜合功能,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

              本報訊 戴相龍市長在《報告》中指出,加快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形成城市發展主軸、東部濱海發展帶、西部城鎮發展帶和北、中、南部三個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區的市域空間布局,構建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為城市主副中心,中等城市和小城鎮相協調的新型城鎮體系。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為1150萬人,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1250平方公里。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依托海港空港,強化交通樞紐功能。落實與鐵道部簽署的重點項目建設協議,建成京津城際軌道交通,確保2008年建成運營,并引入天津機場,延長至濱海新區核心區;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天津段、津秦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天津至保定的鐵路。建成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線、京滬、薊平、津汕等高速公路天津段,建成津濱大道快速路,新建改建一批干線公路,對外形成若干條與周邊地區聯系緊密的交通走廊。中心城區建成地鐵二、三、九號線和天津站交通樞紐,建成220公里城市快速路,開通快速公交線路,形成現代城市交通網絡。

              10年建成生態城市

              加強城市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海河上游規劃區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中游規劃區建設項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0%,住宅集中供熱率達到90%,中心城區排水管道普及率提高到90%。

              建設宜居生態城市。鞏固創建環保模范城市的成果,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和生態城市。2008年基本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2009年申報國家衛生城市,2010年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率先建成生態城區,2015年把天津建設成為生態城市。

              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天津

              本報訊 戴相龍市長在《報告》中指出,大力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就業政策和制度體系,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完善企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機制,建立規范的公務員工資制度和工資管理體制。定期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和企業年金等保險制度,逐步做實基本養老個人賬戶。切實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被征地農民等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推進住房貨幣化分配。[page]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分步實行公辦義務教育免收雜費制度。義務教育階段學?;具_到現代化辦學標準。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年。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大各類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窘⑵瓞F代化衛生服務體系,居民健康指標繼續保持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市民綜合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構,形成全市統一的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加強生產、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僑務政策,做好新時期的對臺工作和海外聯誼工作。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設。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的大好局面。

              做好今年工作 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

              居民人均收入要增長一成

              本報訊 戴相龍市長在《報告》中指出,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3%,財政收入增長17%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城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以上。

              濱海新區開發要有大突破

              海河開發啟建一批經濟區

              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要取得重大突破。完善濱海新區各個產業功能區的專項規劃,啟動更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認真貫徹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制定和部署我市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落實技術創新任務,制定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推進海河服務型經濟帶建設。搞好海河上游經濟商貿區和大型商貿文化項目建設,啟動中游都市工業區、生態旅游區和下游港口貿易經濟區建設,進一步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的建設。天津港、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和連接京津交通的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要嚴格按進度加緊建設。開工建設市內快速路三期、地鐵二三號線和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新建一批公交場站、停車樓、人行天橋等設施。加強城市交通管理。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建立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投資服務中心。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鼓勵外地民營企業來津發展。全面提高引資質量和水平。提高和明確技術準入標準。圍繞優勢產業,選擇20家世界500強企業開展定向招商。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事業的保障力度。搞好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試點工作。全面完成示范性高中校建設,加快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完善新型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建成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和中華劇院。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辦好改善城鄉人民生活的20件實事。

              所有政府公務人員必須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恪盡職守,勤政為民,以“一天也不耽誤”的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與重托!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信息
            分享到:

            上一篇:汕頭檢驗檢疫局提醒:出口鞋類檢驗檢疫有新規定
            上一篇:天津創模成功啦!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