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再次強調了建立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國家環??偩?/a>也稱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環保投資預計達到1.3萬億元,比“十五”期間增加近6000億元。而普通公眾對環保的認識究竟如何呢?
由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組織編制,零點集團和民生銀行支持的國內首個環保指數《民生指數———中國公眾環保指數2005年度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公眾環保指數得分不夠
高,為68.05分,這一數據反映出,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礎上,中國公眾更應該提高環保參與能力。《民生指數———中國公眾環保指數2005年度報告》顯示,公眾對環保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從宏觀的環境污染問題到微觀的各地發生的環境事件,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圓明園防滲事件等,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層面也越來越廣。
其中,公眾對環境污染、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宏觀環境問題,關注程度達到了80%以上。而零點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也顯示,在老百姓最為關注的熱點社會問題中,環保問題排在前五位,相比過去幾年穩中有升。
調查發現,公眾對造成環境污染四大污染源認知清晰,認為工業污染導致的空氣污染是公共空間中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農村公眾關注面不同
調查發現,城市和農村所關注的環境問題也有差異,城市和城鎮居民最關注大范圍的環境污染問題,而農村公眾最關心的是垃圾處理問題。
而在公眾認為最急需改進的環境問題中,農村居民對于土地和水受到污染的關注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對于汽車尾氣、交通噪音的關注度高于農村居民。
城市和城鎮居民最不滿意的方面集中在噪聲擾民、交通堵塞和空氣污濁;而農村最不滿意的則是街區的環境衛生,究其原因,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居民認為是由于垃圾存放地不足、垃圾清運不及時所導致。
關注個人空間勝于公共環境
本次研究發現,目前公眾最關注公共空間的環保情況,比如空氣、水、噪音等,關注程度達到34.0%,這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公眾對擁有干凈整潔無污染的公共環境的期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參與的環保行為卻集中在個人的生活空間,并以簡單的、淺層次的環保行為為主,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節約用水、用電等,能迅速帶來改善并獲得利益的環保行為受到大力推崇。
研究人員認為,公眾更多的是當環境問題影響到個人生活的時候才會去采取一定的行動,而公眾的環保參與意識有待加強,社會需要“責任公民”意識。
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公眾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水平雖有提高,但環保參與能力差,即“光說不練”的占了多數,更值得引起重視的是,絕大多數公眾一旦遇到具體的環境問題不知道應該如何參與。
熱衷環保活動者不足一成
調查數據顯示,公眾在最近三個月參加過環?;顒拥拇螖递^少的比例占絕大多數,達到了八成以上,而參與較多的公眾僅占6.3%,兩者之間差距顯著;同時,當公眾遇到具體的環?;顒訒r,視當時的情況再決定如何參與的比例最高,達到四成以上,參與意識不強,不知道應該如何參與,從眾心理表現突出。
同時,目前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權利雖然目前在法律上得到了肯定,但在參與的具體條件、方式、程序上還缺少明確細致的法律規定,公眾一旦遇到具體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本不知道用應該用何種方式參與,更不知道怎樣的方式才是最合理最合法的。因此,環保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體制,將環保納入社會公共事務全民參與的范疇,進行環保社會動員教育是當務之急。
調查方式:《2005年度民生指數———中國公眾環保指數報告》,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編制,零點研究咨詢集團于2005年9月完成的對全國20個城市城鎮及農村3777名普通居民的入戶問卷調查。
認知環境舉報電話不足兩成
調查顯示,公眾獲取環保信息的來源主要依賴報紙和電視,從其他媒介獲取的信息較少。而公眾在日常生活發現環境污染問題,最常采用的方式也是向居委會或街道辦事處反映,比例達到了47.1%,明顯超過通過電話、信件向政府投訴或向媒體反映。公眾環保信息傳遞社區參與的渠道依然比較重要。[page]
調查發現,公眾對“12369”這個全國統一的環境污染問題舉報免費熱線電話的認知比例較低,不足兩成,而在這兩成中打過這個電話的只有9.2%,83.6%的公眾不知道使用環境污染問題舉報免費熱線電話,更不知道如何使用。(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