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是上海新的發展機遇期,又是新的發展考驗期。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以寬廣的全球視野和敏銳的戰略思維,深刻分析國內外環境,準確把握發展大勢,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下來思考和謀劃,牢牢抓住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新的挑戰,堅定不移地朝著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十一五”時期上海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圍繞形成“四個中心”基本框架的發展目標,以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為發展主線,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堅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科技進步為發展動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轉變城市發展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堅持惠及廣大群眾的發展理念,促進城市和諧安康;堅持發揮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作用,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堅持以辦好世博會為載體,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和文明發展環境。
■“十一五”主要任務
1 堅持“兩個優先”,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發展服務經濟是上?!八膫€中心”建設的必然要求,提升先進制造業水平和質量是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要堅持“三、二、一”產業發展方針,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
2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城市創新體系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致力于構建城市創新體系,全面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既要搶占科技制高點,又要培育經濟增長點,努力走出一條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持續發展之路。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積極探索特大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4加快現代化新郊區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和部署,上海要按照規劃布局合理、經濟實力增強、人居環境良好、人文素質提高、民主法制加強的要求,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大力推動郊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新郊區。
5堅持建管并舉、重在管理、不斷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著眼于進一步增強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建成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著力于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切實加強城市管理,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6成功舉辦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充分發揮世博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舉辦世博會,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重大任務。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國家有關部門和全國各省市,動員和凝聚全市力量,全力辦好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
7進一步發揮浦東新區的示范帶動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是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制度保障。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浦東開發開放先行先試,進一步深化改革,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
8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著眼于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更好地服務全國,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加快發展的能力。
9繼續實施信息化領先發展戰略,不斷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page]
堅持發揮信息化在科教興市中的引領帶動作用,以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為重點,深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保持上海信息化整體水平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10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夯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加強社會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堅持重在基層、重在整合資源、重在完善機制,形成社會管理的整體合力。
11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發展。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立足于確保公益、促進均衡、激發活力,全面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2努力實現安居就業有保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就業是民生之本,保障是穩定之基。必須著眼于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把促進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未來五年發展目標
未來五年,上海要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綜合經濟實力要再上新臺階。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全市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9%以上,地方財政收入與國民經濟保持同步增長。
——自主創新能力要有新提高。城市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8%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左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要取得新成效。2010年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環保投入相當于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以上。
——改革開放要實現新突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取得重大進展,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更符合國際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
——民主法制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要取得新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10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5年。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有新提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各類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開局之年重在落實
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要突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突出以科教興市戰略推動各項工作,突出以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帶動發展,抓聚焦、抓落實、抓突破,保持上海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勢頭,為“十一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4%左右,地方財政收入與國民經濟保持同步增長,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5%左右,環保投入相當于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左右。
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
“十一五”時期,要繼續圍繞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設,堅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增強為民服務、依法辦事的能力,充分發揮組織、引導和保障作用,保證“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在繼續完善經濟調節、加強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進一步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健全決策程序,完善決策制度,強化決策責任,進一步增強政府決策能力。
加強政府法制建設,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切實加強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page]
進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監督機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加強政風建設和公務員隊伍建設。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切實做到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
■數字“十五”
“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
[11.5%]
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5%,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434億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從2000年的1.14噸標準煤下降到2005年的0.93噸標準煤。
[no.1]
全面推進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的力度,城市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叭蹆删W”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其中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三,貨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
[280億美元]
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開放取得明顯進展。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國資、外資、民資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預計五年外商直接投資實到金額超過280億美元,2005年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5%。
[1.1倍]
全面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社會事業投入明顯加大,集中建設了一批社會事業功能性項目和公益性設施。落實《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要》,科技創新力度明顯加大,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市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0年的1.6%提高到2005年的2.34%。取得一批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重大科研成果明顯增多,2005年發明專利申請量比2000年增長了1.1倍。
[21.3平方米]
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5年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比2000年增長72.5%和49.9%。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預計達到21.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