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近一個多月以來,在亞洲的印度尼西亞、北美的加拿大和非洲的塞內加爾分別召開了三個涉及環保內容的國際會議,它們是亞歐環保論壇、聯合國世界氣候變化會議和保護臭氧層國際大會。除了主題,這三個會議還有兩點共性:一是規模大,人數最少的也在300以上,最多的近萬人。二是與會代表的廣泛性,最少的來自近40個國家,最多的來自180多個國
家和地區,其中包括各方代表,既有從事研究的專家、學者,又有實際工作人員;既有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官員,又有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環保人士。許多與會者不遠萬里,來到一起,為的是表明彼此共同的關切———人類的環保事業。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圍繞環保及相關問題就舉行了三個大規模的國際會議,再度昭示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環保是人類共同的事業。
世界環境問題的現狀,的確令人堪憂?!熬染任覀兊牡厍?!”———這是一位與會者在亞歐環保論壇上發出的呼喊。參加論壇的許多與會者都對熱帶雨林面積減少、氣候異常變化以及過量使用和誤用有害化學物品、藥品的情況深感憂慮。世界氣候變化會議散發的一份文件稱,2005年成為有史料記載以來氣候最糟糕的一年,由于氣溫居歷年來最高,北極圈冰層融化最迅速;大西洋颶風危害最嚴重;加勒比海域水溫最高;亞馬孫河流域的干旱程度甚于上世紀任何時候;非洲有近半數國家由于干旱等原因面臨饑荒……
此外,戰爭特別是在戰爭中使用違禁武器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不容忽視,如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使用的貧鈾彈貽患久遠。近日,英國氣象學家休頓發出警告,“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并不亞于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世界環保事業需要加強合作。盡管上述三個會議與會代表來自不同國家和組織,他們的職業有別,能夠坐在一起,商討環保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合作精神的體現。正如一些專家、學者在亞歐環保論壇上所說的那樣,污染是不分國界的,跨國間環保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任何國家和地區都難以在環保方面“獨善其身”。在環保問題日趨嚴峻的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間人士意識到,必須在環保方面加強包括國際合作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合作。世界氣候變化會議最終作出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一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以進一步推動和強化各國共同行動,切實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勢頭。當然,就在國際環保合作漸成趨勢和潮流的情形下,世界環保進程仍存在阻力。例如,占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首位的美國,至今仍對具有重大環保意義的《京都議定書》持拒絕態度。
環保事業重在行動。就個人和社會而言,增強環保意識,從自身、現在做起,防止和減少污染,節約能源和資源,盡量使用綠色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應在具體行動上有所體現。就國際層面而言,落實相關國際協定和公約,真誠開展國際環保合作,是國際社會成員特別是發達國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保護臭氧層國際大會上,盡管發展中國家在過去8年里為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所做出的努力受到了贊揚,但其在環保領域仍需得到技術和資金支持。發達國家不僅應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負起責任,更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環保資金和技術幫助。
《人民日報》(2006年01月09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