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垃圾鎮”將變身環保產業基地
貴嶼鎮列入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60多家企業有意進園投資
近日被列入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的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正告別“垃圾鎮”、“污染重鎮”的惡名,在政府扶持下走上“陽光路”。貴嶼鎮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在日前北京舉
行的“2005'建設節約型社會展覽會”上獲得了高度關注。據悉,潮陽區政府的《汕頭廢棄機電產品拆解利用園區規劃》已通過了專家論證。目前,貴嶼鎮已定下宏偉目標:要建設成為有較強輻射力和向心力的全國性廢舊機電產品再生資源產業化示范基地,成為國內環境整治與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加工業并舉的新型環保產業化基地。這一新的定位極大地激發了民資和僑資的投資熱情。60多家企業有意進入即將建立的拆解園區投資,其中申報投資額300萬元以上項目就有50多家。
產業發展遭遇環保難題
貴嶼鎮地處粵東地區,練江中游北岸,地勢低洼,歷史上是嚴重內澇的地區。該鎮農民從20世紀50年代起從事收舊利廢活動,90年代開始拆解利用從外地購進的廢舊電子電器和塑料。目前該鎮從事拆解利廢行當的仍有70%以上村(居)、80%民營企業(共300多家),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占全鎮勞動力的60%以上,其中外來工2萬多人。此外,該鎮3000多名銷售人員在全國各地1000多個購銷網點專門從事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回收,使源源不斷的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資源流向貴嶼,平均年拆解廢舊電子電器達到75萬噸、塑料60萬噸、電線電纜20萬噸,經過深加工生成的產品和原料銷往全國各地。
經過多年發展,該鎮已成為全國有名的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基地,拆解加工業已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在為該鎮創造了大量就業和經濟效益的同時,殘余的電子廢物大量堆積,使原本山清水秀的貴嶼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垃圾鎮”,環境污染的陰影為該鎮產業發展將何去何從打下了巨大的問號。
變堵為疏初探和諧發展新路
如何使貴嶼鎮的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的回收拆解利用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與當地環境的和諧共存,這一直在國家和省相關部門的周全籌劃和部署中。
國務院領導很早就作出批示:對貴嶼鎮電子廢物處理能否從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角度變堵為疏。
國家發改委、環??偩?/a>、信息產業部的領導專家專程赴貴嶼實地考察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張德江、黃華華、游寧豐、許德立等省領導也作出了關于辦好貴嶼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的批示。
按照中央、省領導的指示精神,貴嶼鎮在大力開展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同時,加強規范管理,探索一條既能從根本上解決拆解污染問題,又能確保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發展路子。經過幾年努力,通過改革回收拆解工藝技術,環境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廢舊電器回收利用率達到99%以上,走出污染重鎮的陰影,初步走上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子。
環保產業化基地呼之欲出
由于目前貴嶼鎮拆解業的拆解程度和二手電子元件利用率已處世界領先位置,具備了建設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利用產業化基地的條件。省環保局已批準貴嶼鎮建設粵東廢舊電子產品綜合處理中心,國家信息產業部批準貴嶼鎮建設廢舊電子電器拆解示范工程。汕頭市政府也通過省環保局向國家環保總局遞交要求在貴嶼鎮建設全國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利用產業化基地的報告。
去年,潮陽區政府還委托北京化工大學編制《汕頭廢棄機電產品拆解利用園區規劃》,計劃建立總用地3800畝的拆解園區,將建立一個占地1200畝的廢舊電線電纜拆解區、一個占地1600畝的廢舊電子電器及線路板拆解區、一個占地400畝的物流配送中心,一個占地10畝的固體廢棄物預處理中心、一個占地30畝的工業廢水處理中心和一個占地10畝的綜合集中處理廠,使貴嶼發展成為國內環境整治與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加工業并舉的新型環保產業化基地。[page]
本報記者蘇稻香
通訊員李錫松李鎮興鄭俊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