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豐岐 孫先銘
剛剛過去的2011年,山東經濟和社會發展亮點頻現、精彩紛呈,作為基礎能源的山東煤炭行業,更是如此。
去年一年,山東煤炭行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努力加強安全基礎管理、提高運行質量、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科技創新、強化行業監管,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繼續保持了持續穩定安全健康發展的可喜局面。
去年,我省煤炭行業全年生產原煤1.54億噸,商品煤銷量1.45億噸,實現產銷平衡,連續9年保持原煤產量1.4億噸左右,全行業實現全部營業收入2400億元、利稅640億元、利潤3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8%、23%、25%。省屬煤炭企業職工人均收入達6.4萬元,同比增長18.5%,其中井下職工人均收入7.5萬元,同比增長15.1%。
抵御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山東煤炭行業拼搏砥礪、奮發進取,向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多措并舉——
煤炭行業安全健康發展
在去年1月22日舉行的全省煤炭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要求全省煤炭行業近50萬干部職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安全生產作為頭等大事,加大煤炭工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煤炭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行綠色開采,建設生態礦山,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努力構建資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煤炭工業體系。
一年來,全省煤炭行業認真貫徹落實王軍民副省長的指示精神,以“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深化年”活動為載體,在安全生產“雙基”工作各項措施的深化上狠下工夫,不斷探索建立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長效機制,確保了全省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我省煤礦開采的是不安全儲量,開采條件復雜困難,80%以上的礦井受水、火、瓦斯、煤塵等自然災害威脅,其中受水害威脅礦井占55%,開采煤層具有自然發火傾向的占49.32%,煤塵具有強爆炸性的占82%。全國千米深井大多集中在我省,現有及在建千米深井24處,沖擊地壓破壞性大;衰老礦井占68%,經過多年開采,生產條件逐年惡化,采場布局分散,戰線長,環節多,系統復雜。
鑒于這種嚴峻的現實,我省煤礦安全生產調度系統始終堅持“安全工作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理念,強化安全監管,狠抓責任落實,不斷加強安全質量標準化、“六大系統”建設、安全生產調度管理、應急管理和信息化建設等工作,整體工作穩中求進、不斷發展,在促進全省煤礦安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省煤礦原煤百萬噸死亡率連續8年控制在0.3左右,連續3年降到0.1以下,2010年為0.06,連創全國和全省歷史最好水平的基礎上,盡管去年我省發生“7·6”防備煤礦重大火災事故等事故,但原煤百萬噸死亡率仍維持在0.3以下的較低水平,繼續保持全國先進水平。
始終堅持牢牢抓住“雙基”建設不放松。安全工作重心在基層,重點在基礎,“雙基”建設至關重要。全省煤礦著力在基層管理上做文章,在基礎建設上下工夫。省屬煤炭企業及地方煤礦也更加注重“雙基”建設,突出抓了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班組建設、安全教育培訓、科技興安、安全文化建設等基層基礎工作,礦井安全質量標準化達標率達到95%以上,有44處達到國家級標準化礦井;全省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分別達82.5%和74.9%,監控聯網礦井達90%。“雙基”建設成為我省煤礦安全工作的最大優勢、功底、亮點和品牌。
依靠科技投入,安全監測監控建設再上新水平。目前,全省221處生產礦井中,已全部實現了監測監控系統升級改造,有219處裝備了人員定位系統。7家省屬煤炭企業均實現了安全生產監測監控內部聯網;淄博、棗莊、濟寧、萊蕪等4個產煤市建成了監測監控中心,實現了全市所轄煤礦聯網。全省已經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災害性天氣預報聯動系統,形成“逢大雨暴雨必停產撤人”習慣。
積極穩步推進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我省在開展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編制了全省煤礦“六大系統”建設規劃,重點是在健全完善監測監控系統、人員定位、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系統的同時,遵循“試點先行、分批施行、整體推行、全面覆蓋”的原則,積極推進緊急避險系統建設。截至目前,全省221處生產礦井全部建設完成了井下監測監控、人員定位、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系統;221處生產礦井全部完成“六大系統”建設規劃初步設計,10處示范礦井建設工作正在進行,去年底全省有7處礦井全面建成安全避險“六大系統”。
強化專項治理,始終堅持突出重大災害技術防治。突出把瓦斯、水害和沖擊地壓“三大自然災害”防治作為重中之重,逐礦開展專家“會診”,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分專業進行災害技術防治。突出抓了技術管理制度、專業技術隊伍和技術責任體系三項建設,健全了以總工程師為核心的技術管理體系;建立了通防、沖擊地壓防治、機電管理等25項技術規章制度;加強了對水體下采煤、放頂煤開采等重大安全技術問題的審批管理;突出地表與老空水害、采深超過1000米礦井、高瓦斯礦井等重點,實行重大災害專家“會診”制;對全省煤礦安全隱患建檔立案,實行ABC三級管理,掛牌督辦,做到治理責任、措施、資金、期限、應急預案和監控措施“六落實”,及時整改銷號,有效控制了重大災害性事故。
完善預案編制演練,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省煤礦共有各類預案3285個,其中綜合預案246個,專項預案3039個,全省所有生產礦井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預案演練任務。嚴格執行“災害性天氣停產撤人”的規定,去年雨季期間共停產撤人144礦次,撤出27291人次。去年4月9日,淄博光正公司發生突水,由于發現及時,調度員嚴格執行應急情形下首先停產撤人的規定,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成功避免了事故災難。
行政執法和行政審批工作實現新突破。去年作為“全省煤炭行政執法年”,我省先后出臺《山東省煤炭工業局關于加強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見》、《行政許可審批管理暫行辦法》和《行政執法工作管理暫行辦法》等多個規范性文件,完成了25部法律法規和規章及194項行政處罰依據的梳理工作。強力推進行政執法,依法查處煤礦重大隱患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全年各級煤炭管理部門共現場執法579批次,檢查煤礦和煤炭經營企業1272處,發現違法行為或安全隱患問題8163條,下達責令整改指令書和現場處理決定書共563份,立案實施行政處罰28起,罰款366萬元。規范行政審批,切實加強煤炭行政管理。實現了煤炭業務審批“一站式”服務,截至年底,共受理行政審批事項802批次,5763項,辦結779批,5565項。
安全監管力度實現新突破。去年以來,特別是“7·6”棗莊防備煤礦重大火災事故發生后,全省煤炭行業加強安全監管,采取強硬工作措施。立即對全省166處地方煤礦實施停產整頓,集中排查治理安全隱患;集中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全省煤礦安全大檢查,檢查煤礦163處,查出各類安全隱患問題1699條,提出合理化建議274條,下達執法文書172份,停產整頓礦井4處。促進了近段時期全省煤礦安全形勢總體穩定,較好扭轉了被動局面。
“走出去”拓基地——
提升我省能源保障能力
我省煤炭行業著眼全省能源保障安全,堅持省內穩產與省外開發并舉,煤炭生產與流通儲備并重,全行業在努力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發揚講政治、顧大局的優良傳統,成功組織實施了迎峰度夏和冬季電煤保障工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去年迎峰度夏期間,我省沒有出現階段性電煤供應緊張的局面,當前的冬季電煤和居民取暖煤炭保障工作也取得階段性勝利。
我省煤炭占全國2.2%的儲量、4.6%的產量、9.9%的消費量表明,產煤大省、耗煤大省、資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起我省由煤炭調出省變為煤炭調入省,省內煤炭產量占市場份額比率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54.2%降至2010年的50.1%,市場話語權、控制力降低,行業競爭力和區位優勢減弱。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省煤炭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與保持穩產的矛盾更加突出。我省煤炭資源僅占全國探明儲量2.2%。多年來開發強度大,目前剩余可采儲量僅為50.3億噸,且村下壓煤22.4億噸,占探明儲量的59.6%,占剩余可采儲量的44.5%。以年產原煤1.5億噸左右的能力計算,當前儲量僅能維持20年。我省又是耗煤大省,2011年耗煤達到3.1億噸,2015年預計耗煤3.93億噸,2億多噸的缺口均須由省外調入。
我省煤炭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的現實,決定了保護性開采和“走出去”開發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省內繼續實施“穩定中部、建設西部、準備北部”戰略,濟寧、兗州、棗滕煤田穩定現有開采規模;啟動黃河北煤田開發建設。“十一五”以來采取了保護性開采和穩產政策,煤炭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4億噸左右,2010年為1.5億噸,繼續保持了全國產煤大省地位。“十一五”期間新開工建設礦井19對,開工規模2340萬噸;新投產礦井8對,凈增生產能力1425萬噸;累計完成基建技改投資470.07億元。
我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初步建立起省外煤炭資源支撐基地。全省煤炭企業自2002年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先后在內蒙古、新疆、貴州、陜西等10個省(區)及澳大利亞獲取煤炭資源量500億噸以上,生產、在建和規劃產能1.86億噸,全行業省外國外生產原煤6147萬噸,銷售商品煤546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2.96%和1.1倍,增強了煤炭企業發展后勁。新礦集團獲取省外資源量220億噸,規劃打造億噸集團;臨礦集團、魯能礦業集團鄂爾多斯上海廟能源化工基地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兗礦集團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公司。煤田地質局、煤炭設計院業務范圍從國內拓展到10多個國家,由單一工程勘探、設計擴展到項目全過程?!笆濉逼陂g,省外以基地化、園區化為目標,全面規劃、優化布局,穩步開發云貴,適度開發新疆,重點開發寧蒙、晉陜,構建寧蒙5000萬噸、新疆6000萬噸、云貴2500萬噸、晉陜2000萬噸、澳大利亞4000萬噸的煤炭生產格局,形成穩固的能源供應基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大省際間戰略合作協調力度,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強與山西、陜西、內蒙古、河南等重點產煤省區和神華、中煤等大企業之間溝通協調,采取互通信息、定期走訪、邀請來魯等形式,先后促成了山西、內蒙古、寧夏、新疆與山東能源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省煤炭工業局也先后與內蒙古鄂爾多斯、新疆伊泰集團、寧東煤化基地、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等重點產煤地和大型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今后,省煤炭工作局還將繼續加強與重點產煤省(市、區)及大型煤炭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抓好省級之間能源合作協議簽署與工作落實,搭建能源合作平臺,建立正常工作機制,進一步促進我省能源安全保障工作。
我省還強化煤炭應急儲備制度建設,確保省內能源應急保障能力。大力推進集煤炭生產、洗選加工、應急儲備、物流配送煤炭、市場交易于一體的煤炭物流園區建設,龍口應急儲備基地已具備60萬噸儲備規模,并被列入全省2011年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重點扶持項目,齊河(臨礦集團)、日照(兗礦集團)、菏澤(新礦集團)基地籌建工作正扎實推進。下步將突出抓好龍口基地二期和齊河基地、聊城高唐基地一期工程建設,力爭年底分別達到200萬噸和60萬噸、60萬噸儲備能力;支持兗礦集團、新礦集團加快日照、菏澤基地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將日照、龍口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列入國家煤炭應急儲備規劃。我省規劃到2015年,省內建設4—6個區位優勢較強的省級煤炭儲運配送基地,煤炭應急儲備規模達到600萬噸以上,一期經營規模4200萬噸,二期建成時總經營規模8600萬噸。
積極推動區域性煤炭市場體系建設,探索市場化步伐。去年6月28日,山東省首家煤炭交易中心——魯中煤炭交易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召開了“2012年中國(淄博)煤炭市場研討暨交易會”。下一步,將推進山東(濟寧)煤炭交易中心建設。通過發揮煤炭交易中心的作用,積極組織開展上下游客戶的招商引資和煤炭貿易洽談活動,吸引更多的煤炭企業、煤炭經營企業和下游用戶到中心進行交易,引導企業建設上游煤炭采購、中游物流服務、下游煤炭銷售網絡。
電煤合同兌現率始終保持全國最好水平,在多方努力下,我省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實現新提升。重點突出狠抓“兩節、兩會”和迎峰度夏期間的省內電煤供應工作,繼續堅持了省內電煤供應日調度、月通報、季表彰制度,對季度省內電煤合同兌現率達到100%的企業及時予以通報表揚。提高了省內電煤合同兌現率,多年來,我省煤炭市場始終保持供需平衡,沒有出現階段性電煤供應緊張的局面,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能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