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最早注冊成立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19日下午在北京發布年度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2)》稱,中國一些重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臨解體危機,必須盡快出臺《自然保護區法》,以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區。
這份最新出爐的報告指出,中國自然保護區2011年因發生多起生態破壞事件而走到“十字路口”: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小水電開發;長江上游珍稀魚類國家級保護區因小南海水電站建設被迫調整;環評公示期施工的遼寧盤錦濱海公路試圖穿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海豹的核心棲息地;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擅自將自然保護區轉變為“保護開發區”……這些都加速保護區從自然化、生態化向經濟化、商業化、人工化演變。
中國的自然保護區雖然數量與年俱增,但不斷被經濟開發和工程建設項目調整、瘦身以至瓦解,保護價值和科學價值正在喪失,保護區質量問題更加突出,資本的圈地運動正在從城市向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地蔓延擴張。2010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已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建設項目而調整范圍或功能區劃的達40多個,約占總數的15%左右,省、市級自然保護區則更多。
《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2)》呼吁盡快出臺《自然保護區法》,規范政府和企業行為,杜絕不符合保護區功能定位的一切開發利用活動;嚴格禁止將保護區增加“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將經濟開發項目和內容徹底剝離出去;建立對錯誤的評審、論證和調整報告的責任追究機制,以切實守住自然保護區這條國家“生態底線”。
該報告同時還對康菲溢油污染與渤海生態災難、云南鉻渣污染事件、大連PX項目事件等2011年中國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進行梳理,認為此類事件大都表現為各方當事人在污染事件發生后“找后賬”,是一種被動參與模式。而北京等地公眾通過微博參與大氣PM2.5顆粒物自測等行動,則催生出一場“民間環保風暴”,為該年度中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大亮點。
自然之友自2006年起每年發布中國環境綠皮書,堅持以公眾視角去觀察、紀錄、審視和思考中國環境狀況,迄今已連續出版7本年度環境發展報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