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jxvjd"></form>
<sub id="jxvjd"></sub>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listing id="jxvjd"></listing></address></address><noframes id="jxvjd">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menuitem id="jxvjd"></menuitem></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jxvjd">

      <noframes id="jxvjd">
          1.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2.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行業新聞 > 約“華哥”騎車為環?!靶恪?/DIV>

            約“華哥”騎車為環保“秀”

            來源: 大洋網-廣州日報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2-07-24 訪問:
            約“華哥”騎車為環?!靶恪?src="/upload/news/201207/2012072412110611804.jpg"

            陳嘉俊。記者邵權達攝

              本報記者對話“拜客—廣州”負責人陳嘉?。?/p>

              日前,拜客與廣州市長陳建華騎車游賞白云湖,成為這座城市的熱聞。因而,拜客廣州這個以倡導環保環保出行方式為己任的社會組織,再次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

              兩年多前,因為給時任廣州市長的張廣寧送上一輛26寸自行車以宣傳環保騎行,拜客廣州成立并成名。這次,邀約市長陳建華一起騎車欣賞廣州之美,同時為廣州的環保以及環保出行建言獻策。短短兩年,在推行環保和環保騎行方面,拜客做了什么努力?有什么大計?在廣州的交通建設上,他們有什么大膽設想?為此,記者與拜客-廣州負責人陳嘉俊展開對話。

              文/記者譚秋明

              為了推廣環保做場“秀”又何妨

              記者(以下簡稱記):先后與兩任廣州市長面對面,你有什么感受?

              陳嘉?。ㄒ韵潞喎Q陳):面對市長,這個城市的父母官,緊張在所難免,但感覺兩位市長都非常親和,交流過程很愉快。尤其令我們驚喜的是,兩位市長對環保出行不但支持,而且還相當了解。

              記:先后向兩任廣州市長發出邀約,目的一樣嗎?

              陳:不一樣。第一次策劃給時任廣州市長的張廣寧送一臺自行車,目的是為宣傳環保做些好玩的、令人有熱情、有干勁的事情。真心期待市長有機會騎上我們送的自行車,親自體驗自行車騎行的樂趣。當時,在亞運前,環保出行方式的宣傳還相當匱乏,但經歷亞運之后,這一理念已經較為深入人心,而且,自行車出行的環境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這一次,我們通過微博發布想與市長陳建華——華哥,一起騎自行車。我們主要基于幾個思考。第一,我們希望華哥親身體驗廣州的騎車環境,感受在廣州騎自行車的喜與憂。第二,希望引起市政府對自行車出行路況的重視和關注,保障自行車一族的權益。第三,希望有機會向市政府建言獻策,提出打造自行車友好城市,推進可持續交通的建議和方案。第四,希望讓華哥了解環保、重視環保、支持環保,并帶領公務員隊伍共同參與環保事業,支持和鼓勵民間環保組織。第五,這是一個未完成的心愿。我們一直努力等待有一天廣州“單車暢行,藍天白云”,市領導會騎單車上班、開會,在廣州城區穿街過巷、體察民情、與民同樂。

              記:邀約市長陳建華順利嗎?

              陳:意想不到的順利。7月1日,我發表了一條想約華哥踩單車的微博,希望能在暑假找個陽光燦爛、藍天白云的某一天,跟“華哥”一起騎單車暢游廣州,以最低碳的方式去感受廣州之美。當時很多網友給我們留言,表示支持。7月13日,我接到一個來自市長辦公室的電話。和華哥踩單車的事,竟然就這樣定了下來。

              記:為什么給陳建華市長安上“華哥”這個隨意的稱謂?

              陳:在電視報紙上見到他,總是一副很親和的樣子,而且通過看他在新聞現場的發言,能夠感覺到他是個熱情有活力的人,這個稱謂很自然就到了嘴邊。到了現場,和陳市長交流時,我也是這樣稱呼他的。

              記:2010年,給時任廣州市長的張廣寧送了一輛自行車,這次,給陳建華市長送了什么禮物?

              陳:這次我們送的禮物是這兩年多來的調研結果和改善建議。表面看,這是我們騎車人的一次集體“吐槽”,但這當中也有我們的觀察和思考,甚至是一些改善的建議。

              記:再次受到媒體高度關注,有支持的聲音,也有質疑的聲音,你怎么看?

              陳:我們留意到,也有人認為我們是在作秀。但我覺得,為了推廣環保,做場“秀”又何妨呢?關鍵是環保以及環保出行的理念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送到人們的心中,被接受,直至漸漸成為習慣。

              騎自行車成為一種回歸的潮流

              記:這兩年,拜客廣州在推動環保出行上都作了什么努力?

              陳:我們還是做了一些具體的事情。平時,在社區里面搞宣傳、開展各種論壇、沙龍、線下的活動。過去一年,我們和廣州交警合作,發起了@隨手拍自行車出行障礙活動,收集到接近400個黑點。同時,通過類似合作促使交警部門對市民反映的機動車占道問題加強執法和巡邏。還開發了一個“拜明來找茬”的網絡游戲,現在已經有網上和網下兩種游戲方式。這個游戲主要在于宣傳自行車安全出行。

              記:這些活動中,有沒有記憶特別深刻的經歷?

              陳:當然有不少。其中一個活動,是我們內部所講的“行為藝術”——給占用了自行車道的車輛貼“牛肉干”。當初,我們期望不高,以為人們會像看到街邊廣告單那樣隨手丟棄。但有一次,在天河一個重要路段,有一個司機兩次收到“牛肉干”之后,竟然主動向派發“牛肉干”的志愿者誠懇道歉。“我過去真沒想到停車在這里擋了自行車的去路!”這句平實話語已經達到我們想要的宣傳效果——自行車出行需要空間。

              記:這兩年除了宣傳推廣環保騎行,還做了各種調查,有什么結論呢?

              陳:2010年,我們做了一個調研,采集了1000多個樣本,約15%受訪者主動選擇騎自行車作為主要出行方式。相比于華南理工大學2009年的一項社會調查,約9%受訪者選擇自行車出行,證實騎自行車出行成為一種回歸的時髦。

              上世紀80年代,小汽車未普及,自行車出行十分普遍。2000年前后,小汽車逐漸普及,自行車反而成了低端出行方式,如今,不僅僅有送快遞,送外賣來謀生的人騎行在路上,越來越多市民主動選擇騎車出行,是為了選擇更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

              記:除此以外,還有什么能證實人們越來越喜歡單車出行這種環保方式?

              陳:自行車店,尤其是品類齊全的自行車店越來越多,修車不再像之前那么難。這應該是不少市民走在大街上就能感受到的變化。

              記:目前,自行車出行還有什么障礙和問題呢?

              陳:障礙和問題是兩方面的。一方面,自行車友要先開展自我檢討,調查中,我們確實遇到不少不遵守交通規則,在機動車道上亂穿亂撞的。另一方面,有些自行車出行障礙亟待關注和解決。我可以舉幾個例子給大家一些啟發。

              第一,方便汽車,不方便行人;大學時候拉著行李回家,我都不愿意走人行道,直接走機動車道,因為只有機動車道才是永遠平整、同一平面的。

              第二,自行車道跟綠道混合。

              第三,有些過江大橋沒有自行車道的。就算有也很危險。像廣州大橋、琶洲大橋。

              第四,越來越少自行車保管站。

              還有很多小細節,其實不用花很多錢,就能創造一個良好的自行車出行環境。但是你真的必須踩在路上,你才會發現問題,然后你才會想到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盼建多樣化交通體系

              記:今年,拜客廣州有什么計劃?

              陳:最近,拜客-廣州計劃在9·22無車日當天發布打造單車友好城市30招。此外,正在著手撰寫和推廣《自行車安全出行公約》。這個活動將與廣州交警宣傳處合作。而推出這一個《公約》主要在于倡導自行車安全騎行,可以說是對騎車人的保護,也是約束。

              記:什么是單車友好城市?

              陳:就是對自行車出行持友好支持態度的城市。我們希望廣州能夠成為這樣一座城市,無論是軟件,也即是觀念思想上,還是硬件,出行環境上,都能夠大力支持自行車出行這種環保生活方式。這一個倡議我們正在撰寫和完善中,30招只是粗略估計,還未定稿,最終可能是40招,也可能是20招,我們還要和時常騎車出行的人群進行探討。

              記:拜客廣州對于廣州的交通建設,有什么好建議呢?

              陳:我們真心期望廣州市構建一個環保的宏觀遠景——建設一個多樣化的可持續交通體系。讓步行和騎車安全順暢、讓公交地鐵方便快捷、讓私家車艱難而昂貴。我們的建議并不是針對開私家車的人,而是我們調查發現廣州市每公里承載的汽車數量大概在330至400輛之間、人均汽車擁有量是0.2輛,這不但超過了香港,而且超越了新加坡,這對環境而言將造成巨大負擔。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資訊 國內環保新聞
            分享到:

            上一篇:新疆環保廳點名批評部分縣市環保不作為、慢作為
            上一篇:《昆明市節約能源條例》將于10月1日起施行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