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人士在考察環境
據臺灣環保人士說,在臺灣,保護區內不允許建游樂設施
河南商報記者鄭筱倩/文
趙卓/圖
這幾天,從三門峽到開封的黃河岸邊,迎來一群臺灣客人,他們是環保志愿者。
除感受河南悠久的歷史外,他們更多的是對黃河濕地被過度開發和污染的擔憂。
反思北京7·21暴雨,志愿者們說,城市不成“海”,需要全社會參與。
考察
黃河邊漁家樂密集游樂設施在建
8月8日,黃河鄭州市南裹頭段,東西兩側,密密匝匝地排列著近百艘鐵船,打著各式漁家樂的招牌。
這里已成為鄭州一大景觀,吃“船菜”更被鄭州人看做一種時尚。
但這陣勢著實讓來自臺灣的民間環保人士吃了一驚。6日以來,參加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的11位臺灣同胞,考察了三門峽、洛陽、鄭州以及開封段的黃河濕地,除了被河南悠久的歷史吸引外,更多的是對濕地過度開發的擔憂。
在南裹頭附近的黃河大堤內,一處游樂設施正在建設。在這些專業環保人士看來,美化用的棕櫚樹根本不適合濕地生態,而過多的硬化路面、建筑,人工湖底的防滲措施,也都在傳遞“負能量”。
“因為開發過度,黃河水量減少,鄭州的黃河濕地正面臨濕地不濕的尷尬。”綠色中原(自然之友河南小組)成員崔晟說。
而據臺灣交流團團長、臺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介紹,在臺灣,保護區內是不允許建游樂設施的。
“水上餐廳十幾年前也有,但目前很少看到。”謝璧如說,這是因為民眾的意識在提升,知道會造成污染,根本不去消費。
聲音
城市不成“海”
需要全社會參與
昨日,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在鄭州召開,臺灣和河南的環保組織分享了保護河流等水資源的經驗。
臺灣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地區小組召集人徐蟬娟特別提到了北京“7·21”特大暴雨,在她看來,城市發展過度占用了原來是河流的空間。
“在臺灣,大家也在反思,都市城鄉規劃應保留原有的洪泛區。”徐蟬娟說。
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臺風莫拉克侵襲臺灣,被稱為“八八水災”,死亡、失蹤人數超過700多人。
據她介紹,災難過后,政府加大排水設施的改造,比如加大抽水站的建設(蓄積的洪水被抽到大海)、把水泥路面改成可滲水路面。
“但我們更強調全社會的參與。”謝璧如說,比如呼吁建筑商,在蓋樓的時候,就修建雨水收集、儲存系統,分擔公共排水。
細節
有人守著垃圾桶
摞飯盒
昨日,會議持續到下午1點多,大家還意猶未盡。于是盒飯擺上會場,邊吃邊聊。
飯后,臺灣環境資訊中心主編彭瑞祥則守在走廊的垃圾桶邊,大家吃完的飯盒,他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既不占用空間,又便于回收,“在臺灣,都是這樣!”
崔晟忍不住連連感嘆,真正的環保,就是從細節做起,從我做起。
來源:河南商報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打印】【頂部】【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