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 羅沙 顧瑞珍)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目前中國大氣污染面臨的形勢如何?又該如何對癥下藥治理大氣污染?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
周生賢說,近年來,中國部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煤煙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以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又日益突出。許多城市空氣質量急劇下降,嚴重威脅人們正常生產生活。
他表示,國內外經驗表明,大氣污染可治可控。中國的情況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發達國家上百年間逐步出現的資源環境矛盾,在中國集中顯現。
“PM2.5污染是長期積累形成的問題,解決起來需要一個過程。”周生賢說。
周生賢認為,大氣污染與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密切相關。中國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單位產品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解決大氣污染問題,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敝苌t指出,一方面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清理整頓違規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另一方面要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煤炭清潔利用。
他說:“機動車已成為城市空氣的重要污染源,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率達20%至25%。要科學調控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大力淘汰黃標車,加快車用燃油低硫化步伐,深化機動車污染治理?!?/p>
周生賢表示,在找準突破口治理大氣污染的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讓保護者得收益、獲得補償,污染者多負擔、付出代價。
“對能效、排污強度達到‘領跑者’標準的先進企業,要給予鼓勵。”他說,“同時嚴格限制環境違法企業貸款和上市融資,引導銀行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項目的信貸支持?!?/p>
周生賢同時表示,要抓緊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著力解決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環境違法行為懲處不力等問題。
“一定要明確責任,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合力。”周生賢強調說,環境保護最終還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上。
(原標題:周生賢談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堅定信心、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