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瑞士和法國攜手提高民眾環境意識 萊蒙湖治污初現成效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希焱):位于瑞士和法國交界處的萊蒙湖是西歐第一大湖。今天的萊蒙湖水波蕩漾、清澈見底,但在幾十年前,萊蒙湖卻曾經是因為污染而成的“臭水湖”。
早上9點,萊蒙湖畔的小城尼永在陽光中迎來了新的一天。87歲的瑪德琳娜坐在湖邊的長椅上,享受著從湖上吹來的清風。她說,現在萊蒙湖很干凈,但是她40年前剛到尼永定居時,萊蒙湖并不是像今天那么美麗。她說:“當我40年前來到這里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水很臟,我們都不敢到湖里游泳。”
自上世紀60年代起,因為人口增加及人類活動加劇,萊蒙湖開始出現嚴重的水質污染,首要問題就是水質富營養化。富含磷元素的家庭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萊蒙湖,導致湖中藻類過度生長,這給飲用水、捕魚和動植物生長都帶來了嚴重影響。除了藻類過度發展,工業廢水在70年代也曾給萊蒙湖帶來過汞危機。湖水變臟變臭,生活在湖邊的人們慢慢地遠離不再清澈的萊蒙湖。
在瑞士和法國兩國政府的強烈呼吁下,保護萊蒙湖國際委員會于1962年成立,其主要目的正是治理萊蒙湖水污染。委員會由瑞士和法國政府代表、專家等100多人組成,分為家庭生活污水、農業污水、工業污染等不同的工作組,定期對萊蒙湖水質進行評估,并提出保護建議。保護萊蒙湖國際委員會秘書長奧黛麗·克萊恩表示,委員會的一項主要工作是提高人們的意識,其中就包括避免使用含磷的清潔劑。她說:“洗衣粉里含有大量的磷。瑞士在1986年禁止向洗衣粉中添加磷。今天我們在洗碗液中還有磷酸鹽,但是目前法國和瑞士都還沒有禁止在這類產品中添加磷酸鹽,所以目前我們做的就是讓人們能夠選擇正確的產品。”
受到了污染的萊蒙湖,終于喚醒了人們保護湖水的意識。上世紀60年代,在瑞士洛桑修建起了萊蒙湖上的第一個污水處理站,目前萊蒙湖周邊共有160個污水處理廠。奧黛麗說,經過近三十年的治理,湖水在90年代重又開始變得清澈。她說:“到70年代,周邊村鎮都被要求首先進行污水脫磷工作,之后再排入湖中。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是70至80年代,因為污水處理的成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從90年代開始,水質開始好轉?!?/p>
不可否認的是,有人類活動,就會產生污染。如今,萊蒙湖畔60%的區域經過了人工改造,完全自然的區域和天然浴場已十分罕見。人工建造的水泥和設施以及湖上往來的船只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多樣性都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對此,奧黛麗表示,按照規定,湖上的船只必須停靠在特定的港口,不能停泊在河流注入萊蒙湖的河口,因為那里正是多種動植物聚集的地方。此外,當地政府對于在湖邊修建房屋,也有相應的規定。奧黛麗說:“過去沒有限制修建建筑,現在看到的這些房屋都是歷史上修建的,湖邊的散步大道是19世紀修建的。現在,法國禁止在離湖邊100米內修建新建筑,瑞士方面的法律也規定離湖邊25米內不允許修建新建筑?!?/p>
奧黛麗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治理的難度。她說,萊蒙湖水的更新時間是11年,也就是說,如果清空萊蒙湖里的水需要11年。萊蒙湖的水域面積達580平方公里,治理污染確實并非易事。她認為,與其用罰款制止排污行為,不如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因為萊蒙湖向周邊地區80萬人提供飲用水,清潔的湖水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奧黛麗表示:“工廠可以支付污染費,罰款并不會阻止他們。所以,我想,這并不是一個錢的問題,罰款也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有錢的人會支付罰款,但不會改變他們的行為,所以,需要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F在新一代人成長起來,他們在上學的時候就接受了環保教育。而我們這一代人,在20到30年前,在學校里不談論環境和垃圾分類這樣的問題。這樣的教育大概從十幾年前開始出現,年輕的一代已經知道要進行垃圾分類、不要把廢物扔進水里,他們在這方面比我們了解得更多。這需要一代人來改變觀念?!?/p>
奧黛麗坦言,即使今天治理萊蒙湖水污染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仍然沒能恢復到1960年前的水質。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完全消除水中的污染物很難做到。她的話也許應該引起更多的思考,污染只是一時之舉,但治理污染卻需要長期的決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