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jxvjd"></form>
<sub id="jxvjd"></sub>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listing id="jxvjd"></listing></address></address><noframes id="jxvjd">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menuitem id="jxvjd"></menuitem></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jxvjd">

      <noframes id="jxvjd">
          1.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2.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行業新聞 > 盤點歷史上“環?!苯禍胤ù呵飸饑延小翱照{”

            盤點歷史上“環?!苯禍胤ù呵飸饑延小翱照{”

            來源: 金羊網-羊城晚報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3-08-31 訪問:

              盤點歷史上“環?!苯禍胤ù呵飸饑延小翱照{”

              戰國青銅冰鑒,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

              盤點歷史上“環?!苯禍胤ù呵飸饑延小翱照{”

              清代的琉璃釉竹節方冰桶,里面主要是通過放置冰塊來保存、冰鎮食品或散發冷氣消暑,箱體還留有冰化泄水和散發冷氣的孔洞

              盤點歷史上“環?!苯禍胤ù呵飸饑延小翱照{”

              在古代,每年冬至過后,專營天然冰的冰局子雇人去江河里鑿冰,把冰塊運進冰窖里貯藏,來年夏天取出零售

              □李開周

              春秋戰國已經有了“空調”

              古代中國沒有電力,更沒有空調,當時人們究竟怎樣應對酷熱?又有哪些應對措施是值得咱們現代人學習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中國雖然沒有電力和空調,但是古代中國人卻發明了一種可以代替空調的設備。

              這種設備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它的名字叫做“冰鑒”,是用青銅鑄成的大型容器,分內外兩層,上面還有蓋兒。人們往夾層里塞滿冰塊,把食物和美酒放在內層,然后蓋上蓋兒,可以避免食物腐爛、酒水變酸。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的冰鑒很像現在的冰箱。

              冰鑒還一專多能,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還能當成空調使用:夾層放冰塊,內層讓它空著,然后把蓋兒打開,絲絲冷氣自然會從冰鑒里冒出來。找幾個人把冰鑒抬進臥室,放在臥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間四個角各放一個體量較小的冰鑒,室溫會很快降下來。

              青銅屬于金屬,比熱太小,熱傳遞太快,夾層里的冰塊會很快化掉,過個把小時就得再換一批新的冰塊,比較麻煩。所以到了宋元明清這四個朝代,人們不再用金屬鑄造冰鑒,改用實木來做。比如清朝宮廷里盛夏常備的冰鑒,用松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多高,兩尺見方,里面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有蓋兒,底下有座兒,冰塊擱進去,整日不化,冷氣嗖嗖的竄出來,一室生涼。

              英國使館購買中國“冰箱”

              木制冰鑒在清朝叫做“冰桶”,宮廷里有,貴族家里有,家道小康的富裕市民家里也常備這種玩意兒。事實上,在19世紀中葉的北京,木器店里大量出售冰桶,一兩吊銅錢就能買一個,很便宜。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英國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個大使館。建成以后的第一年夏天,在使館工作的外國人就發現受不了北京的炎熱,還有人因為食物腐敗和水土不服而病死,所以他們不得不向中國人學習用冰桶降溫和冷藏食物。1861年6月,英國使館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里采購了大量的冰桶,事后一個英國人寫道:“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間,讓房間較為涼快?!保ㄜ悄帷侗本┡c北京人》,李紹明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他所說的“冰箱”,就是清朝人常用的冰桶。

              從唐朝到民國的涼棚

              除了用冰鑒或者冰桶來降低室溫,古代中國人還喜歡在夏天給住宅搭建涼棚。

              涼棚的制作很有創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頂,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蓋出一個高高的遮陽罩,把屋頂和院子罩起來,不讓盛夏的陽光直射到墻壁上,這樣外墻不容易曬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會很快升溫。

              但是遮陽罩也有個弊端:影響采光。所以古人又發明了活動的棚頂:把整張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塊,每塊席子的邊緣都拴上長長的繩子,陽光照射最厲害的時候,席子是完全遮蓋的,等到早上或者黃昏,輕輕一拉繩子,席子就自動掀開了,光線和涼風都可以進來。

              涼棚最遲在唐朝就已經出現,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柴榮甚至勸導市民在自家門口搭建涼棚,好給過路人遮陰(參見《冊府元龜》卷14)。

              清代北京和民國北京是涼棚最盛行的地方,老北京形容小康之家,常說“天棚浴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其中的“天棚”就是指涼棚——小康之家到了夏天,指定要雇人在院子里搭涼棚來避暑。那些涼棚的棚頂都是可以活動的,人們可以用繩子和竹竿來控制每一塊席子的啟閉,非常靈活好用。受雇者叫做“棚匠”,都是專業搭涼棚的熟練工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搭出一個堅固耐用的涼棚。而到了中秋前后,不需要涼棚的時候,這些工人還可以負責把涼棚拆掉,那些竹子、席子和繩索之類的建筑材料也一同收回,到了下一年還可以再拿出來使用,非常環保。

              民國北京還流行一種避暑用具:竹簾子。這里的竹簾子不是在門口掛著遮擋蒼蠅那種,而是從屋檐上懸掛下來,一直垂到地面,把住宅的大門、窗戶和整堵大墻都給遮起來。這樣全方位遮擋的好處是能讓墻壁保持低溫,進而讓室內保持低溫;壞處是影響室內的光線。所以老北京人又在竹簾子上拴了繩子,甚至裝上滑輪,需要在屋里辦公的時候,一拽滑輪,竹簾子就被卷到屋檐上了,屋內照樣透亮。

              皇帝發明了風扇

              清代宮廷與平民家庭不同,皇帝跟妃子們是不搭涼棚、也不用竹簾子遮墻的。

              一是因為宮殿的墻壁都非常厚,屋頂都非常大,陽光不容易曬透,有冬暖夏涼的優勢(現在很多老房子也有這種優勢)。

              二是因為清朝的皇帝有好多離宮,到了熱得受不了的季節,他們會離開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莊或者圓明園“度假”。

              三是因為皇帝有很多人侍候,天熱了總有太監宮女給他打扇。

              但是太監宮女打扇所產生的涼風是斷續的、一陣一陣的,吹著不夠舒坦,所以乾隆皇帝又發明了風扇。

              當然,乾隆的風扇不可能有電機(有電機也沒用,因為沒電,電這東西要到清朝末年才進入紫禁城),結構簡單,幾只扇葉、一個轉輪、一個把手、一個基座而已。沒電怎么用呢?他讓太監宮女做動力,站在風扇后面,抓著把手,像后來的日本放映師操作手搖放映機給末代皇帝放電影那樣,均勻而有力的搖著,讓扇葉呼呼呼地轉起來,乾隆則半躺在風扇前面很舒服地受風。很明顯,他的風扇屬于手搖式風扇。

              手搖式風扇并不是乾隆的首創,根據內務府檔案,雍正剛即位的第二年夏天就讓工部制造過一批手搖風扇,而且是用鐵片做的扇葉,除了沒有電機,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常用的立式電風扇了。

              有一年夏天,雍正睡午覺,太監倆站在龍榻之前,輪流給他搖風扇,搖得汗流浹背,汗臭味兒隨著涼風吹進雍正鼻孔,把雍正熏醒了。雍正下旨說:“人在屋內推扇,天氣暑熱,氣味不好,不如將后檐墻拆開,繩子從床下透出墻外轉動?!惫げ苛ⅠR照旨意做了一架改進的風扇,這回是牽引式的,讓太監們離雍正遠遠的用繩子拉,雍正再也聞不到汗臭味兒了。把手搖式風扇改成牽引式風扇是雍正的發明,如果他申請專利并大規模生產,是可以發筆小財的。

              乾隆比雍正還有創意,他發明了水激式風扇——大概在乾隆九年,這廝下旨在圓明園某宮引入流水,從宮墻外嘩嘩流入,繞室一圈再嘩嘩的流出去,入口處則安一風扇,以水流為動力驅動。完了一試,果然好使,有風有水,清涼無比,乾隆高興極了,御制《水木明瑟詞》:“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轉風扇,冷冷瑟瑟,非絲非竹,……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彼跒樽约旱膭撘舛湴?。

              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哪些避暑方式

              上述兩個皇帝發明的風扇非常省電(根本不用電),非常節能,絕對不會造成電力短缺,絕對不會影響大氣質量,它們比咱們現代人使用的空調環保得多。但問題是,雍正發明的牽引式風扇需要人力驅動,他涼快了,太監宮女熱死了;乾隆發明的水激式風扇雖然不需要人力,可是對安裝環境的要求太苛刻:必須要有流水。

              所以牽引式風扇也好,水激式風扇也好,都不能代替我們的空調和電風扇。

              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這么幾點:

              第一,開發商蓋房子,應該把墻體搞得節能一些,像過去老房子那樣冬暖夏涼,別老是把墻體和房頂建得一拳能打一窟窿,還不加什么隔溫材料,太陽輕輕一曬,屋里就突然升溫。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像古代那樣給每座城市都修建幾處大型冰窖,冬天從江河湖泊里采集天然冰,貯藏到冰窖里,來年夏天低價出售給市民。同時市民們也應該買些冰桶,把冰塊放進去,這樣至少可以節省一半的電能。

              第三,我們還應該學習古人,在樓頂上搭建可以自動調節的涼棚,在外墻上安放可以自動卷起的防護罩,這也是非常節能的手段,而且成本很低,很容易操作。大家以為如何?編輯: 鄔嘉宏

              (原標題:盤點歷史上“環保”降溫法 春秋戰國已有“空調”)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資訊 國內環保新聞
            分享到:

            上一篇:上海環保局:寶山閘北交界刺激性氣味與液氨事故無關
            上一篇:環保部公布群眾舉報案件廣東兩企業被停產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