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阿曼項目部GW20隊電氣師胡濤正在檢測儀器設備。忙碌了一天,他工作服的整個后背都浸滿了汗漬。得知我們來采訪,胡濤懇請換上新工服再拍照:“萬一家里人看到我衣服上這么多汗,會心疼的。”
宋延拓(左三)是阿瓦茲測井項目領導團隊中唯一的中國人。他帶領的團隊始終充滿朝氣和自信。這個項目2009年推行TnPM(現場整體高效保持常態化)管理法后,作業效率提高了20%以上。
7月21日,雖然已接近傍晚,但47攝氏度的室外溫度和強烈紫外線,迫使所有在陽光下作業的阿曼項目部前線基地員工必須“一絲不露”,連清洗鉆桿這樣的“涼爽”工作也不例外。
7月31日中午,伊朗測井項目部測井工房正在吊裝設備。這支由清一色伊朗員工組成的裝卸隊伍干起活來有板有眼,有章有法。
7月30日,阿瓦茲當地氣溫48攝氏度,鉆井項目部GW107隊正在起鉆。截至當天,這口井累計進尺已超過3290米。
7月26日,正午的陽光穿過敘利亞項目部GW170隊的鉆井平臺。盡管地面溫度達到50攝氏度左右,背負“GWDC”標志的中外員工各司其職,無半點懈怠。
7月22日,阿曼項目部GW110隊即將開始第三次鉆機整體搬遷。大型鉆機整體搬遷,GW110隊在海外項目還是首創。這種做法是由于長期暴曬,井架鋼結構過燙無法拆解而發明的,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是每年可節約搬家費用25萬美元。
陽光照耀下的集裝箱里,同桑拿房的感覺相差無幾。工人們可顧不了這些,考慮的只是按照規章把物資設備碼放得整整齊齊。
不但要面對陽光的灼熱,還要面對焊槍的灼烤,在焊工的臉上卻看不到一絲退縮。高溫下,在長城鉆探中東地區的每一個工作場所,我們看到的都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在敘利亞項目部測井工房,工長阿里正帶領全班埋頭苦干。他告訴記者,他會和大家一起認真鉆研技術,把工作水平再提高一步。
走上每一個鉆井平臺,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浸透汗水的脊背。盡管膚色不同,國籍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長城鉆探。
“一年中,6月底和7月初是阿曼最熱的時候,7月份是敘利亞最熱的時候。你們把這幾個國家最熱的時候全趕上了。”7月19日到8月2日,記者赴長城鉆探工程公司中東大區采訪,先后來到駐阿曼、敘利亞等一線單位。接待人員介紹天氣情況時,認為我們來得“正是時候”,正好能將海外員工最艱苦、最頑強的一面反映出來。
在中東最炎熱的14天中,我們穿越中東大沙漠,跨越幼發拉底河,飛越波斯灣,走訪了4個項目部11個基層隊站。幾乎每一個向現場出發的早晨,沙漠車溫度表都顯示在37攝氏度到38攝氏度左右。車一路走,溫度表的指針一路跳,經過數百公里到達沙漠腹地時,溫度表顯示47攝氏度左右,而地面溫度更高。
在長城鉆探阿曼達利油田營地留宿,HSE監督給我們上的“第一課”是如何用水:“由于遠離水源地,營地使用罐車拉水,野營房的自來水都在50攝氏度以上,請先試好水溫再使用。”
14天里,記者見證了熱帶沙漠氣候的“桑拿熱”,也見證了地中海氣候的“干蒸熱”,更見證了長城鉆探員工的頑強與堅韌、無畏與忠誠。(圖文: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