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泉源?
前不久,有幸隨團再赴西歐考察。雖然行程匆匆,可謂走馬觀花,但所到之處令人耳目一新。不論走到哪里,都是藍天碧水,綠草如茵。這當然得益于先天的造化,更得益于后天的保護。
城市規劃留出大片綠地
倫敦這個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據說過去留給人的印象是人車擁擠不堪,煙霧繚繞,很難見到藍天白云?,F在根本就不是所傳聞的狀況,城市干凈整潔,交通有序,空氣清新,陽光燦爛,氣候宜人。尤其是城市中到處留有大面積的綠地,供人們休閑、游覽,就連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區,也分布面積不等的綠地,顯得格外優雅別致,可見當年在規劃建設中決策者獨到的眼光。
法國尼斯是地中海邊一座海濱旅游城市,曲折的海岸線,碧水藍天,天然的沙灘港灣是理想的休閑度假勝地。時逢歐洲國家休假時期,雖然這座城市顯得擁擠一點,但一條寬敞的濱海綠化帶自然和諧地與濱海大道平行延綿在海岸邊,碧水藍天映襯著金色沙灘,歐式建筑群層次分明,風景別具一格。
歐洲城市和旅游景點,都有很多不同類型較寬敞的廣場,除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遺產吸引游客外,到處可以看到成群的野放鴿子與游人和諧相處在一起。有的在地上自由地覓食,有的飛到游客的手臂和肩膀上接受喂食,如果再細心觀察一下,在成群的鴿群中還有烏鴉和麻雀,沒有人去驚擾它們。
開征環境稅人們重騎自行車
無論北歐還是西歐國家,在
環保方面很多做法也是大同小異。尤其是這些國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陸續通過很多
環保法律法規,建立各級
環保機構。政府每年撥出巨額資金,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大氣污染、水污染的治理,有毒廢棄物的處置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綠色植被的恢復,長期不懈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碩果。
挪威、瑞典很早就開征
汽油、?柴油、潤滑油、化肥、殺蟲劑、廢棄物處置、二氧化碳排放等環境稅,通過調整征收環境稅,促進人們消費觀念和方式的轉變,有效地保護了環境。
丹麥重視無污染?能源的利用,在首都哥本哈根,很多人家都有汽車,但他們更多的還是選擇騎自行車。據介紹,丹麥有530萬人口,卻有1000萬輛自行車。哥本哈根號稱“
環保之都”,城區有350多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路,2000多輛自行車擺在150多個固定場所,供人們免費使用。
考察中,我比較注意觀察歐洲城市維護生態、注重
環保的一些具體細節。巴黎、倫敦、威尼斯幾個城市都有穿城而過的河流,河水清澈見底,河面無漂浮物,也見不到污水亂排放,加上河岸兩邊環境整治有序以及綠化配套,成為城中的一大景觀。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整個歐洲控制得相當嚴格,馬路上很難見到后面冒黑煙的車輛和鳴喇叭聲。放在街邊的垃圾箱上標明垃圾分類投放,市民自覺地將生活垃圾分揀后投放。大街小巷很少見到隨地吐痰、亂扔果皮、亂丟垃圾現象。歐洲的賓館、酒店從環保角度出發,一般不備一次性拖鞋和洗漱用具,自來水被告知已達標,可以直接飲用。公共場所和賓館、酒店到處貼著禁煙標志,吸煙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
保護生態,注重環保,現已成為歐洲人的自覺行動,他們也正體味大自然帶來的益處。
美化環境成為社會風尚
整個歐洲都很重視對人們進行
環保教育。從家庭、幼兒園到學校,
環保教育環環相扣,自覺
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已經成為良好的社會風尚。我們在一些城市居民區看到,家家都養花,房前有空地者,種有月季、玫瑰等鮮花;沒有空地者,則在盆里種花吊在窗臺、陽臺上,微風吹來,花香撲鼻。在羅馬古城廣場,我看見一位男士用小推車推著一名看樣子不滿兩歲的兒童,當小孩吃完水果后,男士把孩子推到
垃圾桶旁,讓孩子把果皮扔到
垃圾桶里。從小養成環保習慣。此情此景,讓人感慨良多。
當然,我們國家正處于發展中,有自己的國情,有些事情目前還不可能完全做得到。但在強調? [page]
科學發展觀的今天,那種急功近利,饑不擇食,先建設后治理的路子和做法代價實在是太大,教訓也太深刻。大家都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資源是有限的,給我們自己、也給子孫后代留點可持續發展的余地,這是目前我們可以而且也應該做得到的。(作者是北海市政協副主席)(來源:廣州日報)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信息
上一篇:
新聞背景:《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
上一篇:
美國科學家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危害人類健康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