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農業污染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占總排放量的43.7%,而農業污染源排放的總氮、總磷排放量則高達總排放量的57.2%和67.4%。農村污染防治的必要性、緊迫性不言而喻。寧夏回族自治區近年來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部署,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借鑒。
長期以來,環境保護的工作重點放在城市,對農村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因此,農村環保工作還比較薄弱,存在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加劇,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加速,生態退化等問題。要推進農村環境保護,著力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必須有各地領導的高度重視。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專門成立了由黨政分管領導為組長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農村小康環保行動領導小組,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還聯合下發文件,把農村環保工作納入“十一五”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促使地方政府重視農村環保,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環保工作向縱深發展。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去年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暨生態建設示范工作現場會上強調,要不斷深化“以獎促治”重大政策措施,努力開創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以獎促治”政策有助于激勵和促進地方人民政府及社會各界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推動污染防治的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嚴重地區開展農村環境集中整治,解決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尤其是關系人民群眾健康的飲用水安全、重金屬污染等突出問題。寧夏從2006年起實施“以獎代補”和“以獎促治”,充分調動了各地抓好農村環保工作的積極性。為確保“以獎促治”資金落到實處,避免被占用或挪用,寧夏環保、財政部門緊密配合,建立和完善了區、市、縣三級督察制度,監控資金去向。“以獎促治”及資金保障措施讓用于農村環境整治的資金可以落到實處。
農村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工作,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成效。因此,農村環保工作既要解決當前突出問題,更要探索新路,建立長效機制,為農村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寧夏創新機制體制,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村環境保護投融資、農村環境監管等新的運行機制,并且針對農村缺乏環保技術支撐的現狀,建立了農村環保專家庫。寧夏還形成了“黨委組織領導、政府全面負責、環保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聯動、鄉鎮具體實施”的區、市、縣、鄉四級管理體系。全民行動,推動了農村環保工作向縱深發展。
農村環境保護是戰略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環境一體化建設,切實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務。各地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環保工作,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并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特點的農村環保之路,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改善農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