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貿家電內設立專門“以舊換新”置換點,市民搬來不少舊家電。通訊員 楊眉
政策規定,為避免超齡家電進入二手市場,所有回收家電,包括半新家電,只能報廢。昨日,環保專家向記者表示,此種規定可能帶來社會資源的浪費,建議相關部門在嚴格監管下,不搞一刀切。
不論新舊唯有“赴死”
截至昨日,市民“以舊換新”交售的舊機已過萬臺,它們進入各賣場倉庫,等待交給拆解企業報廢。在這些舊機中,記者發現一些半新家電,使用期限只有三四年,包括一些32寸以上大屏幕彩電、完好的IBM手提電腦、雙開門冰箱等。
賣場人員介紹,家電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兩三年就是新的一代。這些家電的主人多半家境較殷實,希望早點用上功能更好、款式更新的家電產品。
“對于這些半新家電,他們不在乎能賣多少錢,倒是比較看重環境,不希望企業亂扔,造成污染。”
根據《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回收企業收購的舊家電一律交售給指定拆解處理企業進行拆解處理。也就是說,只要主要部件尚存,不論交售的家電成色如何,必須拆除。
工貿家電副總經理徐斌介紹,為了保障這一措施施行,企業在回收時就嚴格登記舊家電的型號、序列號、生產日期,拆解企業也會仔細核對,防止“魚目混珠”。
進入二手市場風險大
據了解,國家規定嚴格拆解舊家電,不允許進入二級市場流通,主要考慮到民眾安全、環境污染問題。
如果廢舊家電已過使用期,在二手市場翻新后重新啟用,將帶來不少風險:如,超齡電視機可能引起顯像管爆炸,超齡冰箱易發生保鮮制冷劑泄漏等。
此外,廢舊家電在能效方面,超齡家電產品耗電、耗氣比節能產品高出30%—40%,是名副其實的“電老虎”。
即便不超齡,回收的舊家電進入二手市場也有風險。
昨日,市商務局服務業處處長吳明俊認為,舊家電進入二手市場,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反復作為舊機交售,多次進入“以舊換新”工程,領取2次甚至更多國家補貼,違背國家初衷:鼓勵提前報廢家電,實行節能換代。
去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試行時,部分地區的回收企業就“掉包”舊機,到二手市場高價賣出,每臺賺取約100元利潤,損害國家和消費者利益。
報廢半新家電是種資源浪費
對此,市環保協會相關專家覺得,政策不能“一刀切”,“從整個社會資源角度來講,如果半新的家電被直接報廢,是一種浪費”。
他介紹,一般家電的使用壽命在8-10年,如果超齡使用會產生一系列問題。但是,使用了3-4年的家電,如果沒有大故障,能耗不會加劇,完全可以整機再利用。
專家建議,半新舊機可以“進入二手市場,或者通過合理途徑,贈送或低價給予困難群體”。
如果進入二手市場,需要解決監管問題。“二手家電需嚴格執行國家規定,通過質量監管部門鑒定,貼上‘身份證’,注明生產日期,禁止超齡家電混入”。
“生產每一件家電,都需要花費資源、能源,物盡其用才是低碳生活方式”。如果因為管理不便,就關閉半新家電通向整機利用的渠道,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