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的第一要素就是環境本身,相比起20年前,現在廣州的天更藍了,污染也大大減少了,對于廣州的民眾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他們的健康得到了保證。”亞奧理事會總干事侯賽因穆沙拉姆在亞運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環境質量的改善是廣州收獲的一筆項無價之寶。
廣州以一流的城市環境實現了綠色亞運的目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近年來廣州堅持科學發展、狠抓環境整治的結果。
日前,筆者采訪了廣州舉辦綠色亞運惠及市民的奮斗歷程。
科學決策大戰略,環境優先引領城市綠色發展
據了解,2004年廣州成功申辦亞運會后,就系統制定實施了分8個階段推進的空氣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計劃,亞運前已全面完成了第1至第6階段12000多項空氣治理項目,目前正按計劃推進第7階段亦即亞運及亞殘運期間的工作,后亞運時期即將開展第8階段的延續、鞏固和提升工作。
廣州一直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對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積極引進“智囊”和“外腦”,連續多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對整治環境出謀劃策。為保障亞運會及亞殘運會環境質量,聘請了包括北京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專家組組長及多名領銜專家在內的5位院士及21位全國大氣污染防治權威專家,制定實施亞運空氣質量保障方案,并在亞運會亞殘運會期間全程服務環境質量保障工作。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這幾年的日夜奮戰,廣州成功實現了“綠色亞運”的莊嚴承諾,藍天碧水成為廣州亞運的一筆寶貴財富,成為廣州引以自豪的名片。
環境保護做杠桿,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布局優化升級
通過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對行業發展規劃和新建設項目實行嚴格的環保把關,撬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不予審批,2004年以來共否決項目3184個。到2009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9112.76億元,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0.1%,經濟增長的重心已從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初期。
按照環境優先的原則,實施“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積極推進市區產業“退二進三”。在2004年至2007年中心城區關、停、搬147家大型工業企業的基礎上,2008年以來淘汰1139家企業的燃煤小鍋爐和91家落后水泥企業,關停23個小火電項目共209.8萬千瓦機組,列入“退二”的116家企業也已全部完成停業、關閉或搬遷,并將在2015年前完成187家企業“退二”,進一步騰出環境容量,發展高端產業、提升環境質量。
抓減排不放松,污染降幅超五成
以國家規定的二氧化硫減排全面帶動工業污染減排,廣州完成56家重點工業企業脫硫,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從2004年的18.5萬噸下降到8.5萬噸以下,降幅超過54%,提前完成“十一五”減排43%的目標,減排幅度分別相當于國家、省平均減幅目標的4.3倍和2.9倍;中心城區57家企業已全部改用清潔燃料;26家重點企業完成降氮脫硝,形成了5.66萬噸/年的氮氧化物削減能力。
石化、涂料等11個重點行業的4413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已全部整改或停產、關閉,每年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1.35萬噸;全市列入整改的13座儲油庫、388輛油罐車、514座加油站已全部完成油氣回收綜合治理,每年減少油氣排放0.85萬噸。
機動車全程控制,八大體系撐起“老冠軍”
2004年以來,全方位推進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通過提前實施機動車國Ⅱ、國Ⅲ和國Ⅳ標準,分階段逐步提高新車準入標準,7年來上了3個新臺階,形成了系統、完善的“組織領導體系、執行操作體系、法規政策體系、技術支撐體系、源頭控制體系、污染管理體系、能力保障體系、全民監督體系”等八大體系,實現了機動車排氣污染源頭把關、中間控制、末端治理的全過程監管格局。與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歐盟排放標準相比,差距由9年縮小至不足5年,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被上級環保部門贊譽為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的“老冠軍”。
2004年至今,廣州市機動車保有量從172.2萬輛增加到212.7萬輛,但與機動車排放相關的大氣污染物不但沒有同步增加,反而還下降了三成。不少開車一族反映,現在開車可打開車窗盡情呼吸新鮮空氣,在加油站也聞不到刺鼻的汽油味了。
監管能力大提升,1年罰款超過以前30年
不斷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經國家認證的監測項目達到332項;監測設備資產估值從2004年的3300萬元提升到現在的2.1億元;集12369聯動指揮平臺、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重點區域視頻監控系統、衛星GPS定位調度系統等六大功能模塊于一體的廣州市環境監控指揮中心已投入使用;今年市一級環境監察隊伍增加了50個編制。
近三年來,全市環保部門共檢查企業10.3萬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1萬宗,責令關停企業(項目)5056家(個)。其中,2008年執法罰款總額超過過去30年總和;2009年位列全省第一;今年1至9月份的處罰總額,已超過歷史最高的2008年全年。連續4年由市環保、監察部門聯合對近700家存在突出環境問題的企業掛牌督辦。
其中,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清查的6980個排污口已整改6910個,對未全部完成整改的70個排污口單位實施停水停電等強制措施。通過嚴格監管,全市每天有71.3萬噸工業廢水經處理達標排放,達標率96.51%,工業排放占全市水污染負荷的比例從上世紀末的8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
環境改善惠全民,空氣連續6年優于國家二級標準
今年前11個月,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7%,超過亞運空氣質量保障設定全年達到96%的目標,空氣質量連續6年優于國家二級標準。藍天白云已成為廣州市民的常客。
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珠江廣州河段水質為Ⅳ類,豐水期可達Ⅲ類,連續5年成功舉辦了橫渡珠江活動,珠江夜游的旅游項目也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游經典,過去許多讓人掩鼻而過的臭河涌,現在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江、河、涌、湖邊成了人們休閑的好去處。
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全體市民齊參與。全市上下開展以“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為主題的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近兩年,全市6000余家企業積極開展污染整治,1190家企業積極參與“千家企業清潔生產”行動。全市累計創建綠色學校756所、綠色社區222個,生態示范村(鎮、園)61個。廣大市民積極舉報環境污染行為,2006年以來根據群眾主動提供的近10萬宗舉報線索,嚴肅查處了群眾關心的一大批切身環境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劉可英
通訊員穗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