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jxvjd"></form>
<sub id="jxvjd"></sub>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listing id="jxvjd"></listing></address></address><noframes id="jxvjd">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menuitem id="jxvjd"></menuitem></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jxvjd">

      <noframes id="jxvjd">
          1.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2.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特別報道 > 日本地震:中國能源發展再思考

            日本地震:中國能源發展再思考

            來源: 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1-03-28 訪問:

              

            日本地震:中國能源發展再思考

             

              ■嘉賓簡介

              林伯強,能源經濟學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曾經擔任亞洲開發銀行(ADB)主任能源經濟學家,現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其目前主要的研究和教學方向為能源經濟學,編著《現代能源經濟學》、《高級能源經濟學》等教科書。除了能源經濟學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成就,他還為大眾寫了大量有關能源問題與能源政策方面的專欄文章。他的專欄文章主要出現在《南方周末》、《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和新浪財經等主流媒體。林伯強是新華社特聘經濟分析師,美國A ES公司董事顧問會成員。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司委托,他為中國“十二五”規劃做了能源戰略研究。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要求能源行業能夠持續、及時、足量地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源需要,并且保持能源價格的可接受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國家社會政治的穩定性。由于氣候變化,能源發展不僅考慮能源供應,還包括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的關注,因此,新的國家能源發展觀逐漸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此次日本地震、海嘯以及核泄漏對全球能源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中短期內核電難以大幅增長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長期以來大部分能源消費都依賴進口。日本的發電結構中,核電占比為30%、燃煤發電為18%,燃油發電為10%以上。地震導致日本電力結構中核電供應短期內出現大幅度下降,因此,日本必將面臨較嚴峻的電力緊缺問題。除了第一核電站,日本境內的其他核電站也會受到影響,至少短期內,核電供應的突然中斷,必須要通過其他替代能源實現。然而,能否成功實現核電能源的替代,對日本能源供應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日本核電危機,首先將導致較嚴峻的電力緊缺問題,但這只是一個短期問題;值得關注的是對能源發展總體規劃的長期、深層次影響,特別是如何消除本次因地震引發的核恐慌。即使出于保障能源供給的需要,本次事件也將逼迫日本政府在核電利用的問題上更為謹慎與保守。從全球能源結構來看,核電裝機容量增長有可能放緩,而且對安全級別的要求會提升,不同技術路線的選擇可能導致核電項目的成本增加。目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核泄漏危機的程度,如果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進一步擴大,那么全球各國原本已經開始逐步松動的核電發展計劃將會再次被緊縮,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就是一個例證。

              此次日本地震海嘯對全球能源發展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討論:一是能源供給側,包括足量的能源供應和穩定的能源價格;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費側,包括能源消費中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產生的影響。

              首先,對能源供給的影響將體現在能源供給結構及能源供應成本。合理的能源結構不僅有助于保證能源的持續和足量供給,還有助于將能源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由于核泄漏造成的嚴重后果,從核電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每次核事故的發生都會導致較長一段時期內整個產業的停滯甚至萎縮。根據IEA (2010)估計,全球能源需求結構中,核電的占比將于2020年和2 0 3 5年 分 別 達 到6 .6 5 %和7.60%。然而,經歷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之后,民眾反對發展核電站的聲音將可能更多,即使出于保障能源供給和支持經濟發展的目的,各國政府也不得不在核電利用的問題上更為謹慎與保守。所以,中短期內全球能源結構中核電將較難實現大幅增長。

              能源供給結構的選擇意味著不同水平的能源利用成本,如果核電發展受到抑制,而全球能源需求沒有縮減,滿足能源供應需要從核電轉換為其他種類的能源。核電的轉換選擇有兩大類,傳統化石能源或者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太陽能)。前者簡單易行,但會造成比較大的環境污染,不利于低碳發展;后者的使用在技術、基礎設施、成本等方面尚存在較大問題。發達國家的選擇可能更傾向于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進行轉換,然而,新興能源技術的研發、利用與推廣成本都將高于傳統能源利用的成本。同時,能源價格走高不利于經濟發展,對中國、印度等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的高速經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短期內需求向傳統化石能源轉換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無論何種轉換,結果都將推動能源價格走高。

              如果各國政府選擇繼續發展核電,必須在安全問題上更進一步投入,以保證安全利用。比如說,在核電站選址時更加嚴格調查和評價可能影響核電站安全的站址特征和環境特征,針對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可能事件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以及對放射性物質的包容原則(即多道屏障原則)。相應地,對安全的進一步投入也將意味著更高的能源成本。

              其次,從能源消費側來看,即能源使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產生的影響。此次日本核泄漏對居民及環境造成的后果尚未完全評估,根據目前情況看,對當地居民、環境及海洋生物等均可能造成較大的傷害。事實上,每一種能源都存在安全的使用的問題,大規模發展煤炭發電導致更多的排放,威脅環境和氣候變化;而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如風電太陽能,也將對電網穩定產生負面影響以及增加電網成本。因此,今后的能源消費將面臨更困難的選擇。

              當然,事情都可以從兩方面看,短期而言,對核電有效替代的仍是化石能源,傳統的煤炭和油氣資源將受到更大依賴,能源需求增長還將進一步加大全球一次能源價格的上漲壓力。但是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具有較大的技術優勢及經濟實力,發達國家的替代選擇可能更傾向于可再生能源,因此從長期來看,這種轉換有助于建立清潔與安全可靠的世界能源供應體系,并較快地實現全球低碳轉型。

              地震對中國油氣供應影響不大

              日本的核泄漏對中國能源發展的影響,取決于日本核泄漏將以何種方式收場,以及全球核電發展的大環境。無論如何,日本的核泄漏即使不影響中國的核電戰略,由于對安全更加慎重,也可能減緩核電發展時間表。即使僅減緩核電發展時間表,也足以對中國的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產生影響。但是,日本地震對于中國其他能源板塊的影響則不一定是負面的。

              日本大地震對中國的油氣供應的影響可能不大。受大地震造成國際油氣價格的波動,對于同樣主要進口中東石油的中國來說,進口成本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如果短期國際油價的回落,可以說為中國增加石油儲備,減低石油進口成本提供一次機遇,同時有利于緩解國內石化企業的虧損。但是,預計此次國際油價下調的幅度和時間可能比較有限,對于緩解中國的通脹壓力和解決成品油價格問題的作用也相對有限。

              對于中國煤炭影響而言,中國2008年對日本的煤炭出口量為1262萬噸,其中934萬噸為動力煤,其他為焦煤。從短期內對焦煤的影響來看,日本地震會影響中國對日本出口焦炭的企業,因此,中國焦炭出口企業需要調整產量或者需找新的焦煤出路;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盡管短期內日本的鋼鐵廠無法進行生產,但是,由于震后重建導致的大量鋼鐵需求,則可以由作為生鐵和粗鋼的“世界工廠”的中國將日本缺失的產量彌補起來,這樣,中國國內的焦煤需求量會增加,那些原先將焦煤出口到日本的企業可以轉向國內市場,填補國內市場焦煤需求。由此,日本地震將會增加全球的焦煤需求量。就動力煤來看,日本應該會在震后第一時間保證電力的供應。這雖然短期內使中國動力煤出口受到的影響比焦煤受到的短期負面影響要小,但隨后電力需求的增長將對中國動力煤出口帶來正面的影響。對此,還必須注意到,由于近年來中國本身煤炭凈進口量日益增加,并且據估計到2011年中國煤炭凈進口量將達到2億噸,因此,日本震后重建和燃煤發電的增加導致的全球煤炭需求的增加和煤炭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的煤炭凈進口來說,是一個負面因素。

              中國需建立靈活預警機制

              日本地震海嘯對全球能源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主要集中體現在能源供給、能源消費及未來能源戰略制定這幾個方面。短期內,日本電力短缺可能將通過增加化石能源供給來實現核電替代,保障能源的持續、及時、足量、可支付的供應。中長期來說,日本將可能致力于發展節能技術和其他新能源來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同樣地,如果全球核電發展受限,甚至萎縮,各國將有必要更加重視提高能源效率(節能),以及推動其他清潔能源的發展。那么,中國如何應對:

              首先,建設核電站將可能被選址附近區域的居民看作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可能會受到當地民眾的反對。同時,事故的嚴重后果可能會迫使政府再度審視核電站的安全問題,對于選址、設計、建設等各方面問題的再度審核,可能會相對推遲核電發展計劃。如果能源需求不變,可能造成能源供給緊張,因此需要早做準備。

              其次,核電發展受限,而全球能源需求并未降低,這可能會推高整體能源使用成本。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高能源成本會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負擔,對經濟安全運行來說是一個較嚴峻的問題,這也是能源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需要對能源價格如何影響通貨膨脹有一個比較好的把握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再次,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面臨四大約束,除了能源稀缺、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減少對外依存)之外,還必須應對低碳發展所帶來的高能源成本,有效的能源選擇需要同時滿足以上四大約束。如果核電發展因此受限,那么,解決中國經濟的四大約束,意味著政府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最后,從日本地震的影響看,在能源戰略上,中國迫切需要建立較為靈活的能源安全預警防范機制,否則當一種能源出現突發問題,將帶來不可彌補的“短板效應”,造成整個國家能源供應短缺,以及由于能源供應短缺帶來的種種問題。

              事實上,核電的風險我們早就知道,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證明了核電的風險,微小的概率仍然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核電利用是一個在經濟增長、清潔發展和安全風險之間的平衡選擇。需要我們思考的是:為什么我們不能通過進一步節能來控制能源需求的增長,使得選擇容易一些,同時我們面臨的風險也小一些?

              □林伯強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資訊 國內環保新聞
            分享到:

            上一篇:熄燈活動剛過又見浪費能源
            上一篇:安慶一化工企業爆炸起火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