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jxvjd"></form>
<sub id="jxvjd"></sub>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listing id="jxvjd"></listing></address></address><noframes id="jxvjd">
<address id="jxvjd"><address id="jxvjd"><menuitem id="jxvjd"></menuitem></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jxvjd">

      <noframes id="jxvjd">
          1.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2.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特別報道 > 理想與現實:民間環保組織的雙重命題

            理想與現實:民間環保組織的雙重命題

            來源: 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1-10-29 訪問:

              □晚報記者 勞佳迪 青海攝影報道

              深秋的青藏高原,生命跡象正逐漸消褪。偶然一只藏野驢或斑頭雁掠過灰白凍土帶,都讓車廂里緊挨著的兩個人驚嘆感動。

              天色漸暗,這輛超載的運煤車在車燈打出的微小范圍內,蹣跚在冰雪覆蓋的昆侖山口。狂風卷著堅硬的雪片砸向形單影只的車體,翻越埡口令擠在副駕駛座上的兩人體驗到高海拔的缺氧環境。

              直至深夜,運煤車終于抵達位于青海省西南端長江源區的唐古拉山鎮。為了抵御冬季4600米海拔的暴雪與嚴寒,數百棲居于此的鎮民已陸續下撤。兩個人背起巨型登山包,打著頭燈走向了目的地--一座廢棄汽車站。

              這是10月中旬,汽車站內聚集著七八個環保志愿者。一個名為“綠色江河”的環保社團正駐扎于沱沱河畔,不計酬勞地修建國內第一個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然而,這場修復脆弱生態的民間努力,也遭遇著理想與現實的雙重命題。

              1江源守望者

              10月7日,開闊而寂靜的晴空讓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會長楊欣感覺連月來的第一次放松。由于保護站工期將盡,楊欣也即將結束每天十數小時蹲點工地處理的各種瑣事。在眾人調侃的目光下,被戲謔為“野人”的他對著鏡子掏出一把小剪刀,修剪起上唇標志性的大胡子。

              但天空的藍,稍縱即逝。遲疑的光線突然令原野半明半暗,汽車站后背的唐古拉山脈也瞬間浸沒在濃重的濕氣中。少頃,刺骨凜冽的寒風從八方涌起,碩大的雪片層疊欲來。楊欣急忙丟下剪刀,帶著志愿者金輝、王閃一路小跑趕往緊靠沱沱河的保護站。他心里記掛著尚未修葺完畢的屋頂。果然,措手不及的氣旋裹挾著沙礫和遮蔽屋頂使用的塑料布在半空亂舞。駐守保護站的管理員郭云哲雖已爬上屋頂,卻難以直立。

              楊欣和年近甲子的金輝徑直躍上屋頂,在暴風雪中費力將被吹得七零八落的石塊和水泥板復歸原位??耧L作用下,屋頂已搖搖欲墜。一陣忙亂后,潮汐般起伏的臨時屋頂終于恢復了穩定。

              經過40天的晝夜努力,保護站已具備雛形,待漫長的冬季一過,就可進行涂漆、供電和采暖設備等內裝修。如果工期順利,混搭著藏族元素和現代感的紅色外立面建筑將于明年初夏成為沱沱河一景。

              對門窗、工地設備仔細檢查后,楊欣等人回到了汽車站。汽車站的平頂上,唐、古、山、鎮幾個字早已年久毀壞,志愿者們依靠僅存的“拉”字辨識它以往的身份。進屋,矩形空間被布置成臥室兼客廳,六七張簡易搭建、寒暑通用的床靠墻擺放,軍綠色的被褥因低溫而手感僵硬。

              除了初來乍到的志愿者正吸氧休整,剩余者都在忙著劈柴、煮飯。由于沸點低,大鍋燉湯和炸油餅成了炊事首選。不過,有時淡水源也令人頭疼,需要等待從幾十公里外的開心嶺采水販賣的鎮民前來。

              晚上十點,入夜未深的汽車站已有鼾聲環繞。楊欣或許會做一個蒙太奇的夢,夢中,他回到了25年前作為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隊員渡過的蜿蜒優美的“藍色線條”;也再度看到重返長江源時所目睹的冰川退縮后的遍地冰磧物和孤零零的冰塔。

              2生態烏托邦

              在楊欣的構想中,唐古拉山鎮應該打造長江源第一生態鎮。 “最基本的就是實現鎮民不隨地大小便和修整房屋,把混亂規劃的電線桿拔除,并且大力發展旱廁。 ”楊欣告訴記者,綠色江河設計的旱廁將利用蹲坑下方產生負壓,將廁所氣味抽排出去,以凈化空氣,“每一個糞坑都設有一個斗,套上可降解的塑料袋,糞尿分離后,尿液順管子進入污水處理系統。 ”

              據悉,第一個環保廁所將在保護站內建成。除此之外,當地不夠健全的垃圾收運制度也成為楊欣的心頭之患。記者在街道上看到,雖然垃圾箱已經普及,但至少一個月才會有一次清運。 “垃圾填埋場都是雇傭零時工,因為缺少經費,后期管理無法跟上,收運隊伍沒有正規編制。 ”據記者了解,當初沱沱河垃圾填埋場的建設也來自綠色江河的倡議和四處爭取,曾經一度泥牛入海,直到2009年青海省發改委才批資籌建。

              但填埋場現有制度和效果已引起了楊欣的省思。 “現在應該完善垃圾收運機制,比如建環衛站,下撥一定經費,也可以讓沱沱河的餐館、汽修廠等住戶分攤一部分費用,或者以‘環保費’的名義,向游客轉嫁百分之幾。 ”

              而保護站建成后,綠色江河也將推行“垃圾換食品”的新模式。 “我替當地政府算過一筆賬,通過這個項目的運行,1萬平米的草原上,100戶牧人一年只需要花費幾萬元,而即使建設簡易的垃圾填埋站,就要花幾百萬元,我們希望能給政府提供示范。 ”

              據設想,兩年內江建立一套牧區垃圾回收、處置模式和常態化管理機制。楊欣的緊迫感是來自江源區生態環境的不斷變遷。2005年始,他就組建由冰川學家、人類學者、當地居民參與的考察隊持續跟蹤觀測長江源冰川退縮情況和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變化,測算出長江源冰川近40年間退縮4000米的精確距離。

              “現象是冰川消融、凍土下降與河流徑流量的增加,本質則是人類活動的變化,比如汽車、摩托車的需求增長,導致了對牛羊需求的增加,也就引發了草原過度放牧的問題。 ”對于透支環境會將母親河帶向何種境地,楊欣顯得憂心忡忡。

              3資金從何來

              不過,宏大構想背后,卻蟄伏著無形的資金陰影。據悉,該保護站主體建筑實用面積200-300平方米,設施將包括污水處理示范,太陽能風能示范等。 “光一套污水處理設備就要150萬元,使用的三層玻璃造價超過1000元/平米,新型的墻材價格也比傳統混凝土的高。 ”楊欣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整個保護站建材、人工共需150萬元,等內飾全部裝修完畢,至少還需要投入300-500萬元。如此一筆天文數字,對于非營利性、同時沒有政府財政埋單的民間環保社團而言,是難以回避的冷酷現實。

              綠色江河的籌資之路,一直依托楊欣著作的義賣和社會捐贈。從官網公布的數字看,截止9月底,2011年楊欣所著《中國長江》畫冊義賣所得為3.18萬元,志愿者合著的《親歷可可西里10年》賣得1816.1元,項目捐贈共獲得1.51萬元,一次校園圖書義賣活動獲得4300元。

              而在2010全年,社會各項捐助的總額是11.08萬元,《親》一書義賣得款657元,項目捐贈1.64萬元。這些數字對于龐大工程來說無疑杯水車薪。

              記者注意到,基金會是綠色江河募款的大頭資金來源。 “浙江一家基金會給保護站投了80萬,先期支付了40萬,另一家風投公司打算投100萬,先期支付50萬,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楊欣坦言,盡管如此,剩余資金缺口仍無處彌補。

              從現金支出的賬目看,僅兩名大工的雇傭費用就超過了1.5萬元,受民工荒的波及,大工傭金漲到了300元/天,小工為110元/天。而在7月6日-31日之間,運土車、鏟車、潛水泵等建站設備的租金、裝載機的勞務費、汽油費、志愿者伙食費等共支出了2.27萬元。 8月包括人工費在內的全部費用為4.5萬元,9月為3.56萬元。

              但在對商業模式的選擇上,“求錢若渴”的綠色江河依然劃定了清晰界限。 “不接受冠名,之前有一家日本輪胎商想出一大筆錢冠名,被我們拒了。 ”楊欣告訴記者,目前接受的商業合作,只包括由合作方指派志愿者沿途宣傳。記者注意到,保護站矗立著五根旗桿,“如果有合作方愿意出一年管理費,也可以將旗幟懸掛一年。 ”

              4得失志愿者

              如果說籌資是民間環保組織的 “阿克琉斯之踵”,其所秉持的志愿者責任制也走過了一條尤為艱辛的道路。按照綠色江河的建站計劃,志愿者項目將持續兩年,每年6-10期,每期5名志愿者到唐古拉山鎮服務15-30天。

              接近4600米的高海拔,正是志愿者應對的第一項挑戰。 10月與記者同批的志愿者中,就有一位成都志愿者因患高山病被急送回格爾木,醫院診斷結果為急性肺水腫。救護的人力、財力與道德風險,也是綠色江河的沉重負擔。

              “對于高山病,由于醫學上還沒有檢測高山體質的精確指標,以后我們將嚴格控制志愿者的行程安排,要求在格爾木休整2-3天,納赤臺休整2天。 ”楊欣如是回應。而一個更悲傷的例子是:2002年末,志愿者馮勇在可可西里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成為中國第一起志愿者遇難事件,其時蜂擁而至的非議也幾乎將綠色江河逼入絕境馮勇是索南達杰保護站招募的志愿者。 1997年秋在長江北源楚瑪爾河流域建起的索站被時任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專業作家的金輝稱為“無人區的紅房子”。當時,多次進入河源區的楊欣發現,最近一戶牧民距離長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只有兩公里,放牧的高度已逼近5500-5600米的永久雪線。更令他觸目驚心的是,沙丘壓埋草地,通天河北岸形成了長達40公里的沙化帶,而由于非法偷獵者的大量涌入,1993年到1994年間,藏羚羊數量銳減90%以上,以往可以多達1.5萬只的羊群當時只剩10只。

              楊欣與策劃者們靠義賣著作《長江魂》一書所得資金購買了建筑材料,在風雪昆侖山腳下艱難建站。但就在志愿者機制啟動未滿兩年之際,馮勇之死曾令綠色江河和楊欣爭議纏身。2003年,索站移交可可西里保護區管理局統一管理使用。不過,直至今日,志愿者仍被視作綠色江河的靈魂。 2001年至2003年間,志愿者沿昆侖山口到五道梁之間100公里的青藏鐵路施工沿線進行了139次調查,取得1400多組數據,完成了2萬多字的報告,為國內首創。

              但正是有了生命換來的教訓,記者拿到的一份志愿服務須知上明確注明:“單人離開保護站500米以外必須請假,活動范圍超出1公里必須兩人以上同行”。

              ◎對話楊欣

              就在楊欣離站的前一天晚上,記者在汽車站采訪了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環保人士。干燥環境加重了他的慢性咽炎,盡管語速偏快,仍不得不在說完一個短句后稍事停頓。因一把被他自己稱作“羊毛”的大胡子,無人能辨清楊欣的真實面容。有人將他奉若神祗,有人視他為堂吉訶德,但只有凝視他的雙眼,才能感受到逼人而來的赤子情懷。

              記者:沱沱河保護站的項目計劃為2年,2年后會像索南達杰保護站那樣移交給政府管理嗎?

              楊欣:這是有可能的。

              記者:有為他人做嫁衣的感覺嗎?

              楊欣:當初可可西里沒人管,我們的初衷就是推動建立 “大長江源保護區”,包括當曲、楚瑪爾河、通天河,也包括沱沱河,既然已經推動了當地環保決策,我們就感覺滿足了。撤離以后,我們做了冰川、垃圾調查,主要是為政府示范牧區和水源地的環保提供范例。

              記者:索站移交給政府后,是否實現了你的預期?

              楊欣:接手索站后,政府做了更多復制,基礎建設和志愿者制度方面都沿用了我們的模式,包括主動和媒體接觸?,F在政府至少可以抓到偷獵者,藏羚羊保護機制也已經建立起來,成了國內知名度最高的野生動物,這些都是成效。

              記者:綠色江河是經四川省環保局批準,在四川省民政廳正式注冊的中國民間環保社團,而這種獲雙系統認可的環保機構在國內少之又少。

              楊欣:是的。綠色江河的注冊其實具有很大偶然性,許多環保人士聽說我們注冊成功都感到不可思議。注冊還牽扯到民政系統,1999年我們拿到的批文是001號。注冊問題是困擾國內絕大多數民間環保組織的大問題。

              記者:實際項目操作中,正式注冊與非正式注冊之間,你認為差異在哪里?

              楊欣:注冊后就是合法了,有營業執照、收據和銀行賬戶。一些比較了解NGO的人可能不看出身,但如果是向聯合國之類的地方要錢,就規定必須有這些東西。

              記者:你從事民間環保已經二十多年,在你看來,國內NGO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什么?

              楊欣:國內這些組織相對弱小,很多只是做相對不深入的調查培訓,給人的感覺就是到處申請資金,而國外比較專一和專業。另一方面,國內NGO很難吸引到很優秀的人才,因為給出的待遇不是很高。

              記者:在外界看來,國內NGO更像是“一言堂”,如果靈魂人物離開,組織就會瓦解。

              楊欣:如果要組織機構有可持續的發展,資金問題就必須解決。我也曾建議投資方可以拿出一筆錢支持員工的生活補貼。

              記者:許多人都好奇,支持你多年執著的理由是什么?

              楊欣:可可西里的出名其實是因為死了很多人,長江漂流出名也是因為死了很多人。在我這么多年的兩種經歷中,一共死了13個人。而我還活著,還有什么理由不執著?

              ◎郭云哲的100天

              漆黑夜晚中,唐古拉山鎮的阡陌小道上聞得錯落狗吠。十點多,汽車站的志愿者們都已入睡,一個穿著迷彩褲的男孩提著夜燈合門而出。和往日一樣,他將在工地搭帳篷守夜。深秋的夜空,星斗已不同夏日般璀璨,銀河在半空掛著疏淡的影子。

              這個85后男孩,名叫郭云哲。保護站的志愿者迎來送往,但他是常駐管理員。令記者暗暗吃驚的是,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環保專業的他,今年7月,他毅然從CBD走出,現在從事綠色江河出納、財物管理、后勤、施工協助等和環保專業并不沾邊的工作。

              當然,還有一個更不沾邊的工作是看屋子。那時,他就燒燒水、劈劈柴。環保在他眼中,充滿了瑣碎氣息,并不是風花雪月的浪漫。但正是在這種枯燥現實的燭照下,郭云哲對以往的環保生涯有了更深體悟。

              剛上大學時,他加入了北京高校環保聯盟“綠色大學生論壇”,培訓師就是綠色江河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的006號志愿者康大虎。今年6月,闊別5年的故人又在沱沱河重逢。

              當時的郭云哲并未與綠色江河接觸。2007年“中國大學生環保組織合作論壇”上名為“全球變暖與大學生的環境責任”的分會,將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氣候變化的課題。

              說起當時推出的名噪一時的“綠色校園”項目,他仍如數家珍:“我們通過對校園溫室氣體排量的計算,調研高校的能耗值,希望從中找到節能減排的空間,并換算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項目最后在21個城市、23個高校試點。 ”

              但畢業兩年后,郭云哲再度出走。這一次,也許是出于對過去環保事業的總結和反思,想要走得更遠的他選擇了更接地氣的管理員工作。

              即將入冬的沱沱河,對于這個面貌稚氣未脫的男孩而言,是一場全新的挑戰。昨天,他的微博記錄或許是心聲寫照:“剛才還好好的天氣,突然一陣強勁的西風刮來,雪花夾著沙子幾乎平行于地面飛行,沒一會兒就讓保護站和大地覆上一層白色,驚奇地發現三只斑頭雁正沿著河面逆風艱難飛翔。 ”

              ◎記者手記

              雖然有著五次公路入藏的經歷,36個小時的火車硬座與15個小時的長途搭車,還是讓初到唐古拉山鎮的記者領教了缺氧的威力:胸悶、氣喘、感冒癥狀,幾乎走上幾步就會渾身乏力。

              在保護站的十數天,記者親歷了策劃者的智慧與辛勞,也為每一個在艱苦自然條件下奉獻綿薄之力的志愿者喝彩。沒有任何報酬、承受著身體折磨……盡管成就不了驚天動地的偉業,他們卻默默堅守著靈魂的凈土。

              “最初的時刻,高原是一種客體。我們都曾想過游走于它堅硬的背脊,像過隙白駒。但當我們暫時脫掉那件角色的外衣,化身高原的棲居者和駐足者,短暫的異鄉體驗便不再絢爛,它可以讓所有自我幻覺的重量瞬息化作泡影。我們來到高原,最后見證了自己的卑微,這才是神秘的饋贈。 ”記者在微博上如是寫道。

              但靈魂凈土畢竟是太過私隱的體驗。在德國,所有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都設有保護站或教育中心,其中設施都由政府出資建設,部分交給民間組織管理使用,政府支付一定維護費用。這樣合作互補的公共模式確有值得借鑒之處。

              國內NGO的 “內修”也路漫漫修遠。微觀層面看,中國環保NGO缺乏完善的自組織建設能力,缺乏組織發展壯大的空間也是不可忽視的現狀。

              而如何讓公眾對環保的認知從“英雄主義的壯舉”過渡到“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同樣道阻且長。但愿如志愿者、作家金輝在“長江源碑記”中所寫:“祈山清水秀舟暢魚安之長江,合神州大地炎黃百族之子孫,相與長流,相與流長,偕存之于遠永。 ”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資訊 國內環保新聞
            分享到:

            上一篇:中美新能源貿易戰再起中國光伏或臨滅頂之災
            上一篇:7個環保專業基地3個沒動工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