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難
“很多化工廠在夜間偷排污染氣體,排放污水。村里人寧可富得慢一點,也不要灰色的天、污染的空氣和臭臭的河水。”
——人民網網友“模范”
近年來,農村環境污染加劇,農村環保基礎卻相對薄弱。據近日發布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顯示,全國60萬個行政村中僅有少部分開展了污染治理,大多數行政村還缺乏必要的環保設施。
求解
法制化、市場化
四川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代表:
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村生態環保多渠道投資機制,吸納社會資金用于農村環保,使這項事業走上法制化、市場化的道路。
加快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在鄉鎮設立專門的環保機構,建立基層農村環保服務隊伍。完善農村環保法律法規,健全農村環境質量考核和統計體系。
地方政府應把牢農村新建項目建設關口。堅決否決消耗高、污染重、治理難的項目。無論是新項目還是擴、改建項目,不環評不立項,不審批不開工,不達標不驗收。
增加科技含量
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孟憲來委員:
推廣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建設農村生態衛生廁所。大力推廣人畜禽糞便肥料技術和能源化技術,建設生態衛生旱廁,實現糞尿無害化、資源化利用。
制定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使用的強制性技術標準,規范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大力推廣使用生物肥料,開發、推廣和應用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研發低毒、高效、低殘留新農藥。
給予政策傾斜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溫香彩委員:
加大環境安全、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財政政策適度向農村環保重點工程傾斜,鼓勵發展資源綜合利用、農村清潔能源、有機肥生產。在農村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礦產資源開發區等地優先開展生態補償試點。
(本報記者 馮華 于猛 劉維濤)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