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藏民的吃與不吃 信仰傳統的力量
藏民不吃野生動物,不吃魚,在宰割自己放養的牛羊時,會誦經。這其實與現代化的教育無關,是他們久遠的樸素信仰:破壞草地個子會不長;隨意翻動土石會顛覆自己的家園;污染水源會讓皮膚生瘡。
信仰是什么。于我看來,信仰是讓人心生敬畏。而因為這種敬畏,人自然不會理所當然地索取,不會對孕育我們的環境缺乏感恩。他們可能對現代的環保觀念沒有絲毫了解,更不可能知道氣候變化或物種多樣性這樣的名詞意味著什么。但是他們知道,這是他們希望去保護的。
而正是因為帶著這種敬畏和感恩,藏民會自覺拆除保護自己牲畜的網圍欄,讓野生動物到自己的地盤撒野;不獵殺在開放不設防的保護區奔跑的對角羚,甚至會警告偷獵的人。
藏民與氣候變化 “本地”的潛力
如前一篇反思提到,氣候變化除了媒體呈現和公眾關注,最需要的是讓更多的本地人了解和關注,并參與到行動中。
在采訪藏民的過程中,我問那位剛剛考上大學的17歲少年:你在這里生活了17年,目睹了家門口丘陵的變化和遷移,以及荒漠化的發展,你有想過參與到荒漠化的治理嗎?
他回答到:有啊,我現在就為這個事情工作,一是因為有收入,二是因為這是自己家的土地哇。他指著門前的草方格的材料,又指了指那連綿的山丘。
坦誠毫無遮掩,不忌諱提及有收入,真實不虛偽。
更深一層地反思,不難發現他的回答簡單直接地指明讓當地人參與的兩種激勵:一是物質激勵,二是情感歸屬。
刻板印象
荒漠化與荒漠
荒漠化與荒漠的長期混用,以致荒漠作為一種自然的地貌被妖魔化了。我們要減少和遏止的不是荒漠,是荒漠化。
網圍欄的作用
考察第一天葛老師說:藏民為了保護自己的牧草和牲畜的網圍欄太高,而且上面有尖刺,傷害野生動物。我們于是在這個假定下,認為牧民基于以下理由和動機建設網圍欄:⒈草場確權;⒉藏民雖有冬夏草場調節意識,但對保護野生動物沒有意識;⒊保護自己的牲畜不受損。
而藏民說:網圍欄讓牧民更有激勵放牧,草場退化更嚴重,加快荒漠化。所以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網圍欄能拆就拆。多么的,簡單直觀。
以上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提醒著我們,不要太早下結論,不要被常識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