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劉世昕)突發環境事件之后,環保局長因處置不力挨板子的局面如何改變?近期,400多位地市級環保局局長集體赴京學習如何處置突發環境事件。這也是環保部歷史上第一次對全國所有的地市級環保局一把手進行培訓。
環保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主任田為勇介紹說,如此全覆蓋式地召集環保局局長學習環境事故應急處置,最直接的誘因是今年年初發生在山西的天脊化工集團苯胺泄漏重大環境事件。
該事故直接導致濁漳河被污染,下游多地飲水安全告急。后經調查證實,這次事故發生的原因,除了企業的違規行為外,更有長治市環保局、特別是一把手局長對事故認識和處置不力。
時任長治市環保局局長在得知污染信息后,沒有立即進行核實,也沒有對污染狀況作出正確判斷,在監測數據連續超標的情況下,仍堅持將污染事件暫定為一般環境污染事件,山西省政府在事故發生5天之后才接到上報信息,以至于錯過了最佳的污染處置機會。同時對可能存在的跨界污染也沒有通報下游地區,造成下游飲水安全恐慌。
污染處置結束后,多名責任人被處理,時任長治市環保局局長受到了留黨察看一年和撤職的處分。
田為勇說,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一些地區的污染排放已經超過了環境容量,突發環境事件頻繁發生。2009年以來,環保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直接調度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就多達680多起,其中包括30起重特大事件。最多時,一天曾調度處理了8起突發事件,有的突發事件耗時兩三個月才能處置完畢。
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很多地方環保部門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較弱,往往是事件發生之后不懂、也不會應對。對地方環保局一把手的應急能力培訓迫在眉睫。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對地方環保局長的培訓全都是案例教學,包括了中石油陸上輸油管爆炸引發近海污染、廣西龍江鎘污染、山西天脊化工集團苯胺泄漏等近年來發生的重大環境污染事故。
湖北省咸寧市環保局局長王用新說,之前聽說長治環保局長被免職時還有點替他抱不平,據說這個局長才上任7個月。但具體了解了這個案例之后,才知道這位局長確實對事故的級別判斷有誤,最終釀成大禍。這樣的培訓確實能對地方環保局的負責人起到警醒的作用,突發環境事件無小事。
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也是近年來環保部門面臨的新任務,田為勇說,正因為是新任務,很多地方環保部門的負責人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這也是很多本可以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環境事故最后爆發出來的原因。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或未發生過突發環境事件的地區對環境事件的應急準備不足。
湖南省衡陽市環保局局長伍清明就坦言,因為當地沒有太大的污染企業,也沒有發生過重大環境事件,所以他一直把工作的關注點放在環評、污染防治的方面。聽了那些重大環境事件的分析后,才體會到環境應急響應的重要性。目前衡陽市環保局還沒有專門的環境應急部門,他下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就是要成立專門的應急處置部門。據介紹,目前全國地級環保部門中有應急機構的寥寥無幾。
田為勇介紹說,環保部對地方環保部門如何應對環境突發事件已經提出了5個第一的標準:第一時間報告、趕赴現場、監測、發布信息、啟動調查。
(原標題:400位環保局長集體學習應對突發環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