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觀眾要的只是年味兒
春晚30年,已然30年,我們已經習慣了30年,但忘記是從哪一屆開始,“看春晚+罵春晚”成為了一種新民俗,每年總有人站出來喊“罷看春晚”,不過真到了除夕晚上8點整,坐在電視機邊準時守候央視春晚這道電視大餐,仍是大多數中國老百姓辭舊迎新的選擇。忘記是哪一屆春晚的導演曾辯解過,春晚是合家團圓雅俗共賞的節目,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觀眾。顯然這屆春晚也是這樣想的,無論是明星陣容還是節目編排上,都盡量“老少咸宜”…像是一席自助餐。啥都有,葷的素的濃的淡的傳統的創新的北方的南方的給您備齊了,但吃這樣一席自助餐,常常肚子飽了,細細搜索記憶卻發現有點乏善可陳。
每年春晚結束,大家都要追問,明年的春晚還有辦的必要嗎?春晚還有能力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嗎?每個時代都應該有新的東西、新的形式,但春晚卻總是在尷尬的守舊聯歡中小心謹慎的求新求變而不得。其實,在除夕夜,人們不遠千里萬里地趕回家,絕非只是為了吃一頓年夜飯,而是參加一種闔家團聚的儀式。而春晚,正是這儀式上的一環。如今對于大多數中國老百姓而言,這臺晚會的“儀式性”意義大于內容本身。來了哪些大牌、節目是否精彩都不要緊,看看它,似乎只因這樣才有過年的味道,特別是跟家人坐在一起。但它卻總是無力的陷入政治形態的藝術表達怪圈之中,或彈或贊,總是不那么自然,被別別扭扭的說教和煽情弄的年味全無。其實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最需要的春晚味道是最真誠簡單的歡樂團聚的味道、期盼幸福的味道,也是真正的“年味兒”。
小編結語〈〈〈〈
2012年的春晚到底是什么味兒呢?我想應該是酸甜苦辣咸一應俱全吧——這是最好的味兒,也是最壞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