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月余,北京將迎來期待已久的夏季奧運會。如今的北京,樹已綠,花已開,沙塵更是大減。
最近幾年,許多細心的北京百姓發現,每天早上起床后,不用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地吐痰了。
這一切都是拜奧運之所賜。二00一年北京申奧時,曾承諾了七項綠化指標。在投入大量資金后,如今這些指標都已一一兌現。
在土地昂貴的北京,新修建的奧林匹克公園面積,達到了六百八十公頃。一度令人膽戰心驚的“沙塵暴”,已大為減少。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北京奧運會給當地普通百姓帶來了實惠。
但享受實惠的北京百姓,最近也付出了“代價”。跟中國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樣,他們接到了政府的“限塑令”。商家不再提供免費塑料袋,許多人又找出了久違了的菜籃子。
付出代價的還有中國企業。它們正遭受著史無前例的環保壓力。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正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浙江的一家企業負責人介紹說,如今的百姓環保意識強多了,天天盯著他們企業。雖然自己為當地帶來了不少稅金,但還是不敢隨便排放污水、廢氣,否則就會被舉報。
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后的第二年,中國希望自己的單位gdp能耗比五年前降低兩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一成。石油石化、冶金、電力等重點行業,需要提前一年完成這些指標。
這一指令,讓那些習慣了“大手大腳”的企業,頓感壓力。那些環保技術不過關的企業,已難獲得銀行貸款,甚至直接被政府關停。僅在造紙行業,去年就有兩千多家工廠被政府關閉。
“節能減排”,讓許多企業頭疼不已的時候,中國農民早就收到了政府退耕還林的指令。毀林造田、上山打獵,成為禁忌。
或許是巧合,節能減排、退耕還林,對中國工業、農業影響深遠的兩大政策,都是在二00一年北京申奧成功之后相繼出臺的。
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起點又低的中國,過去選擇了粗放式的發展道路。過去三十年里,它的經濟總量迅速膨脹。在經過“井噴式”增長后,中國已成為全球第四經濟大國。
但中國受到的環境、資源壓力,也達到了空前水平。當局早已意識到,粗放之路難以為繼。盡管中央政府一再呼吁,要盡快轉向集約型增長方式,但此前的眾多努力卻被企業、地方巧妙分解。
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收益,困擾著中國。發展速度、經濟規模,仍是許多地方大員追求政績的捷徑。
北京奧運會卻突然打破了這一僵局。過去的七年里,環保迅速由“冷門”變成顯學,口號逐漸演變為實際行動。一些企業、官員為此坐臥不安。
因為江河污染,中國的一位部級官員引咎辭職;因為太湖藍藻污染,數名官員受懲。
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太湖地區,中國總理溫家寶曾表示,藍藻大面積的暴發敲響了警鐘。
北京奧運會來臨之前,中國已漸漸修正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付出代價之后,中國也終將獲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