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丁品
古煤城河南省焦作市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致力打造環保數字化工程,向精密環境管理邁進,為實現“說清楚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物排放狀況”創造條件,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再上臺階。
轉型突破單一資源型城市困局
焦作現有礦產資源40多種,主要為優質無煙煤。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煤炭資源開采難度的不斷加大,資源型城市固有的結構性矛盾突顯,環境污染嚴重。焦作市逐步探索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通過拉長非煤產業鏈,由單一的煤炭城市向能源、化工、建材、機械等綜合型工業城市轉變。
進入21世紀,焦作市實施戰略性轉移,一方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關停并轉一批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企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由煤炭工業向電力、熱電聯營、鋁電聯營、生物化工與制藥、環保機械、新型建材、生物育種等產業和生態農業轉移,提升產業層次,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02年以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占全市gdp的13.7%。在完善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和綠化城市的同時,焦作市選擇旅游業作為突破口,先后投資9.6億元,開發建設云臺山、青龍峽等山水峽谷自然景觀,全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30.7%提高到2003年的32.1%,成為經濟增長的主產業。隨著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環保監管和治理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大,2005年市區空氣質量比2000年增加近200天,4個省控出境河流斷面水質平均達標率達到91%,在全國重點城市環境質量考核中,焦作市由2004年的倒數排名上升至2006年的中上游位置。
目前,焦作市已實現了向綜合性工業城市轉變的轉型目標。焦作市的轉型經驗被編入全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打造“環保數字”模式向精密環境管理邁進
但是,從焦作的能源資源消耗情況看,焦作經濟仍未擺脫工業化加速階段“重型化”的增長特征,雖然完成了煤城形象的轉變,但向“輕型化”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發展的第三次轉型任務依然艱巨。
為此,焦作市環保局長李振山認為,必須認真汲取過去單一資源型城市“坐吃山空”的歷史教訓,要珍惜焦作有限的資源和環境空間容量,真正做到“胸中有數”,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城市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工作中,要通過廣泛和深化應用環保信息技術,發展環保信息服務業,以此推動環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密型轉變,變環境保護工作由被動管理走向主動。為此,在國家環??偩?/a>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自2004年以來,焦作市環保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理所、遙感所、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等聯合在焦作建立教學、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實驗基地,打造“環保數字化”城市發展模式,其建設思路是:
立足說清環境質量狀況,打造環境生態專題管理軟件建設平臺。建立城鄉資源與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制作濕地變化等動態模式圖;建設大氣和水環境容量數據及決策支持系統,構建全市生態空間框架圖,編制《焦作市市域總體規劃》,為城市規劃建設中的環境總量控制、生態功能區劃和服務功能評價、自然保護區管理、區域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批等基礎工作提供服務。
立足說清污染物排放狀況等,打造環境業務信息平臺。建立城市大氣和生活污水等各項污染物排放系數及排放量、處理率等明細表,農業畜牧養殖業以及資料庫等;實現重點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測。加強信息平臺查詢軟件建設,例如,近年來焦作市熱電廠、華潤電廠等6家電力企業已經實現在線實時監測,按照監測數據核定排污總量和收繳排污費,充分體現環保數字平臺科學、低成本和高效等優越性。加強環境應急監控指揮系統軟件建設,包括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系統、污染源協同管理系統、污染擴散預測模擬系統、12369環境投訴熱線等。
焦作市環保信息中心主任馮賓告訴記者,通過統一規劃,信息監控、處理、發布和儲存統一由市環保局信息中心管理,各相關部門和區縣等實現數據共享,真正讓環境數據信息能夠“說了算”,成為科學決策和環境執法監管的基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