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看,我國氣候與環境問題的特點是:發達國家近百年來在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問題,在我國短短?20年的發展中集中體現了出來,呈現出復合性特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綜合考慮減緩與適應之間的協同作用,以權衡取舍--
工業革命以來,由于
石油、煤等化石能源的大規模使用,以及毀林、土地過度開墾等活動,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急劇上升,造成全球氣候發生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在此背景下,我國也面臨著眾多的氣候與環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資源短缺、干旱與洪澇頻發、土地沙漠化加劇、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山地災害加劇等??傮w上看,我國氣候與環境問題的特點是:發達國家近百年來在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問題,在我國短短20年的發展中集中體現了出來,呈現出復合性特征。能源、交通(特別是城市汽車尾氣)、城市化等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以及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為主要
污染物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環境
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增加,污染范圍繼續擴大。這些都對我國的氣候、環境產生巨大沖擊,并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科學發展。
我國的氣候與環境出現的新變化 近百年來我國的氣候變化和全球趨勢基本一致,但是又有其區域特點。其中,我國出現了兩個明顯暖期:1920—1940年代和1980年代以后。近百年來我國東部降水量無長期變化趨勢,但由1950—1970年代的北方多雨、南方少雨轉變為1980—1990年代的北方少雨、南方多雨。我國西部降水量近20年明顯增多,以新疆最為顯著。
1950年以后,無論是年平均溫度還是冬季溫度,我國大部地區都有明顯的變暖趨勢。從1986/1987年的冬季開始,至今我國已經經歷了19個暖冬(僅2004/2005年的冬季為正常)。過去50年氣溫升高最顯著的地區是華北、內蒙古東部以及東北地區;我國西部、華南降水呈增加趨勢,而華北、東北降水呈減少趨勢。
天氣氣候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也出現了變化。我國的極端降水事件趨多、趨強,尤其在1990年代,極端降水量比例趨于增大。長江及長江以南地區年降水量和極端降水量趨于增加,江淮流域暴雨洪澇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我國北方干旱事件發生頻率增加,華北地區近20多年來干旱形勢不斷加劇。1990年代后期以來華北地區更是連年出現大旱,不少地區連續五、六年遭遇干旱。夏季高溫熱浪也增多,1990年代中期以后最高溫度大于35度的高溫日數顯著增多。
冰川融水是我國西部地區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西北的冰川面積顯著減少,預計到2050年還可能再減少27%。對新疆天山烏魯木齊一號冰川進行的連續觀測表明,從1962年以來冰川末端的位置逐年退縮,到1994年兩個原本連在一起的冰川變成了兩個獨立的冰川。
對河流徑流的估算表明,除松花江上游和黃河上游的徑流有所增加外,其他主要流域的徑流量都呈減少趨勢。而在湖泊方面,從1960年代到本世紀初,全國的湖泊面積大幅度減少。我國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賽里木湖外,水量均處于入不敷出狀態,自1950年代以來,湖泊均向萎縮方向發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每年平均有20多個湖泊消失。我國的濕地面積也大大減少。東北三江平原1949年濕地面積534萬公頃,2000年只有95萬公頃;松嫩平原濕地1950年代為329萬公頃,2000年重要濕地僅存65萬公頃。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曾達到60%,而20世紀末僅為17%。地表植被類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圍向我國西部和高海拔地區擴展。草原面積不斷地減少,退化速度不斷加快。1970年代中期退化草原面積占全國草原面積的15%,1980年代中期占30%以上,1990年代中期達到50%以上,到21世紀初已增加到90%。我國山地災害也十分嚴重,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災害強度明顯增加,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也呈增加趨勢。
因為全球變暖,我國海平面呈上升趨勢,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2.5毫米。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將使許多海岸區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渤海灣地區。紅樹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也發生了退化,海南和廣西海域已發現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亡現象。赤潮災害1980年代后趨于頻繁。[page]
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利與弊 氣候變暖與經濟發展將導致能源結構的調整,可以預期,能源需求增加、水資源短缺、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將受到影響;異常氣候出現頻率增加,將導致農、林、牧、漁業生產力與布局的變化,必然影響下游深加工工業;交通運輸業基礎設施成本增加,運營效率降低,且交通安全隱患增大;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化的影響,尤其是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及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疾病傳播,可能使旅游業受到威脅,使保險業和金融投資領域的風險增大;為改善人類生活環境質量和保證人體健康,社會公共醫療保障系統的負擔將加重。
預計到2050年,大部分地區冰川融水將呈持續增加趨勢,徑流增加有利于干旱區工農業生產,內蒙古、北疆和青藏高原穩定積雪區降雪量呈增加趨勢,對春季徑流的調節有所增強。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將全面、持續退化,對凍土區生態環境、工程環境和河湖水文等產生重大影響,并將對青藏高原氣候產生重要反饋作用。我國森林生產力可能有所提高,各類樹種分布區都將向北推移;草原、草甸面積呈減少趨勢,草地退化,質量和產量均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物種遷移和消亡的概率明顯增加。由于升溫影響,蒸發和干燥度呈增加趨勢,沙漠化自然過程可能不會減緩,但通過合理的人類活動干預,沙漠化發展趨勢可受到遏制。華北及東部地區土地鹽堿化將繼續發展;西部地區土地鹽堿化趨勢將有所減緩;沿海地區積鹽條件依然存在,土壤脫鹽堿進程延緩。合理利用水資源是減輕土壤鹽堿化的重要途徑。在各項措施得到有效實施后,水土流失將得到減緩。
總體上,未來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其中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負面影響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會帶來重大危害。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很大,在干旱年份全球變暖可能會大大加劇華北、西北等地區的缺水。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也有影響,比如長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會導致地質災害頻率增加,對三峽水庫的用水發電、航運等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另外我們在世界屋脊修建的青藏鐵路和公路都會因氣候變化而影響其安全運營。
此外,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化也高度關注。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國際社會圍繞如何減緩氣候變化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談判。氣候變化這一科學問題演變成了國家之間的外交斗爭。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將給我國帶來許多挑戰、壓力和機遇。主要表現為國際上要求我國減排溫室氣體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等溫室氣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預計到2025-2030年間,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如果長期不減排,我國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活動時遭受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如處置不當,有可能會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但是,目前發達國家希望通過“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從發展中國家獲得減排抵消額,這為我國獲得新的投資和技術轉讓帶來了一定的機遇。
應對氣候與環境變化的措施 氣候與環境變化對各行各業的影響日益突出。因此,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成為我國面臨的突出和重大問題之一。采取適應性措施可以減輕氣候與環境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采取減緩措施,控制和減少
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可在源頭上減緩氣候與環境變化的速率和程度。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綜合考慮減緩與適應之間的協同作用,以權衡取舍。
1、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為避免氣候變化給我國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對我國部分地區或部門發展可能帶來的機遇,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除了根據溫度、水資源、生物等氣候與環境因子的空間格局與演化趨勢,調整生產結構與生活方式外,還要認真采取水資源、海岸帶、農業、森林、草原、人類健康等方面的適應對策,特別要重視在現有認識基礎上,選擇有利于對付氣候和環境變化、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無悔”對策和措施,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
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適應氣候與環境變化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既需要納入國家、地方和部門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以便未雨綢繆;又要利用工程手段,增強抵御氣候與環境災害的能力。[page]
2、氣候變化的減緩對策
當前,應把解決國內日益嚴重和緊迫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能源資源供應緊缺問題作為驅動力和切入點,推進減緩氣候變化戰略的實施,并將減少碳排放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目標。在充分考慮國家長期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前提下,積極采取多種減排措施,堅持把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技術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步伐;實施節能優先的能源政策,對能源生產、輸送、加工、轉換到最終利用的全過程實施節能管理;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技術、先進
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凈、低排放的煤炭利用技術和氫能技術,重點突破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
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以及生物質液化、氣化技術,積極研發
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堅持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改進土地利用方式,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結合國家重點生態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大力推進植樹造林;促進減緩氣候變化戰略與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相協調。
?。ㄗ髡呦抵袊鴼庀缶志珠L、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信息
上一篇:
組圖:斯德哥爾摩汽車展的環保車
上一篇:
外資環保遭質疑美聯儲再次升息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