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檢查發現,中國七大水系中劣五類水體占三成左右,水體已經失去使用功能,成為有害的臟水,連農業灌溉都不行。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以黃河為例,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于污染治理 嚴重滯后,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隨著國家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舊的高污染項目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一些東部污染企業紛紛涌入西部,加劇了黃河污染程度。
涉及全國1/6人口的中國第三大河流淮河,是中國投入最多、開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上世紀90年代初,淮河水污染日甚一日,不僅對流域水生態造成毀滅性打擊,同時嚴重影響全流域居民生活。1994年6月,國務院專門召開淮河水污染治理會議。隨后頒發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這是迄今中國為單一河流水污染治理制定的惟一一部法規。但據報道,2004年淮河污染嚴重反彈,主要水質污染指標已達到或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流域約60%為劣五類水質,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響1.3億居民生活。
據水利部門調查資料,目前廢污水排放量已超過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倍以上,年排廢污水達600億噸,這些廢污水80%以上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我國城鎮供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城市水域受污染率高達90%以上,不少城市供水水源受到威脅。
國家環??偩?/a>副局長王玉慶曾指出,當前我國已進入了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由于過去我國重化工業在發展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建在大江大河附近,或是一些城市中心區,一旦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就會造成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