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閃朝暉
幾年前,那條藏污納垢、腥臭難聞的中州渠,現在已是清水流淌。
中州渠始建于1959年,全長52公里,最初僅用于農業灌溉,被人們稱之為龍須溝。上個世紀90年代,中州渠承擔起城市污水排放任務,沿渠480余處排污口使中州渠日承納污水 14萬噸,渠底淤泥厚度平均達1.2米,邊坡生活垃圾堆積如山,岸邊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筑隨處可見……
2002年,洛陽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治理中州渠,刻不容緩!
治理任務非常艱巨:拆遷涉及108家單位、700多戶居民,需要拆除各類建筑物13萬平方米,需新鋪污水管道30公里,截流污水1500處,需清淤40萬立方米……2003年8月,中州渠整治一新!中州渠的變遷,是洛陽實施“碧水工程”的一個縮影。
如今,當你漫步洛陽市區,一個碧波蕩漾的洛浦水面呈現在你的面前,它好似一條巨大的銀龍,波光粼粼,橫臥于新舊城區之間。
洛河橫貫城市東西,伊河從城邊緩緩流過。曾幾何時,由于沿線企業排放污水,這兩條河流魚蝦難覓、臭不可聞。近年來,洛陽市政府下大力氣治污,使洛河、伊河水質大為改觀。尤其是2004年以來,市政府取締、關閉、淘汰沿河兩岸的重污染企業33家,關閉造紙企業7家,對洛陽氮肥廠、偃師化肥廠等主要水污染源加大監控力度,對不能達標的54家企業下達了停產整頓限期治理通知書,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澗西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污水20萬噸。
2005年7月,洛陽第二外國語學校的師生在野外采集標本時,意外地發現洛河流域洛陽市區段有很多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7月中旬,偃師人在伊河下游偃師市一水庫又發現大量的桃花水母。有專家稱,黃河流域首次發現桃花水母,意義重大。而洛陽也極有可能成為繼重慶、宜昌和修武之后,我國第四個可常年采集到桃花水母活體的地區。
成群的魚蝦又重現洛河,寬闊的水面引來大批的鳥兒翱翔。洛陽市環保局的檢測結果令人興奮:伊洛河流域水環境斷面達到ⅲ類水質要求,是全省最好的出境斷面之一。
伊河、洛河水質好,水量豐富,如何充分利用是關鍵。洛陽市委、市政府經過多方考察論證后,決定在城西引洛河水、在龍門引伊河水進入洛陽新區,要把新區建成山水園林相間、生態環境優美、人居環境最佳的城區。如今,景觀水系一、二期工程將順利竣工,屆時將形成17公里長的渠系,1900畝的水面,“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間、樓在水中映、人在水邊行”的畫面。
澗河,穿越洛陽市中心的一條重要河道。近年來,沿線工礦企業肆意向澗河排放污水、廢水,建筑物侵占河道嚴重。為改變污染現狀,市有關部門鋪設排污管網、清理河道建筑物和生活垃圾。經過8個月的奮戰,澗河截污整治工程于2004年4月正式竣工。昔日的“排污河”,如今已成為一條靚麗的清水河。
洛陽市政府從2004年開始,在市區內又新建了瀍東、澗河、定鼎門和濱河4座污水處理廠。屆時市區內將有5座污水處理廠同時運行,市區污水處理率可達到100%。與此同時,宜陽縣、新安縣、欒川縣、嵩縣及偃師市的污水處理廠,都在緊鑼密鼓地施工,確保2006年6月底前投入運行。
2005年6月20日~9月30日,市政府在全市開展了百日會戰專項行動,集中解決市水功能區水質升級達標和水環境治理,徹底解決32個功能區地表水中的不達標水體的污染問題。要求各縣(市)環保局,集中行動分別對各自轄區和市區所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拉網式清查,查清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汝河、中州渠、大明渠、秦嶺防洪渠的各類入河(渠)排污口的位置、水質、水量,并及時處理相應的水污染問題。所有排放廢水的污染治理設施必須與其生產能力相配套,污染治理技術工藝路線必須符合國家環保技術政策的規定,確保穩定達標排放。
經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現如今,水繞城轉,城因水活。[page]
古城洛陽,增添了不少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