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告訴下一代,切勿盲目迷信生物能源。
當我們美好地期許以后可以用甘蔗造酒精、用玉米制汽油、用太陽能加熱洗澡水時,殊不知,這些綠色能源背后,其實隱藏著可怕的環境威脅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涂頎、馬文博、宋媛發自北京 綠色總給人親近的感覺,當可新能源被冠以綠色能源的名稱時,人們便對其抱有美好憧憬:只要我們使用綠色能源,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以及經歷巨變而煥發新生的經濟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但事情往往不這么簡單。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發布的《生物能源的潛在風險和潛在效益并存》卻給我們“美好的憧憬”潑下一盆冷水:如無適當的行動、目標和政策,發展生物能源就會演變出在“環保”名義下繼續破壞地球生態的惡果。
WWF潑了盆冷水
“生物能源的生產如果管理不善將摧毀寶貴的生態系統、危及糧食和水的安全、傷害到農業社區、加重能源消費中的浪費現象。”2011年是世界森林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發布了《森林生命力報告》,其中的第二章《森林與能源》對生物能源的發展提出如是忠告。
其實,生物能源的擴張可能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產生進一步的壓力,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世界糧農組織之前就指出,能源作物與糧食作物存在爭地風險。按照目前的生產條件,大約需要2500升的水才能生產1升的液態生物能源,而同樣數量的水所能生產的糧食卻可滿足一個人的日均食物需求。因此報告指出,在農業生產效率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糧價將可能上漲,無力承擔糧價上漲的貧困社區將愈發脆弱。
WWF報告還顯示,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麥稈、草和木材等為主要原料,導致速生樹種大量種植,對物種多樣的天然生態森林造成破壞。棕櫚油就是“典范”,1986年隨后的20年間,印尼棕櫚樹種植面積增長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萬公頃雨林遭到破壞。
不僅如此,作物的種植、能源的提煉和運輸需要能源,作物擴大栽培和集約經營導致的土地直接和間接改變也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導致負的碳平衡。
WWF總部氣候與能源項目負責人薩曼莎·史密斯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森林或農村土地在被轉化的過程中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而生物能源生產全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并不一定比化石燃料少,玉米乙醇就是例證。”
如不對生物能源發展所潛藏的社會問題加以管理,后果可能還包括不平等狀況的加劇,如土地所有權的進一步集中、小農和依賴森林生存的人們流離失所。
綠色能源的不“綠”之處